善良仁爱的化身——《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黑奴托比形象浅析
本文选题:福克纳 + 艾米莉 ; 参考:《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23期
【摘要】: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讲述了美国南方贵族艾米莉在清教文化和父权制影响下孤独而又悲惨的一生。黑奴托比对女主人不离不弃,充分显示了其善良仁爱的一面。本文以艾米莉身处的时代环境,信奉基督教的亲人以及受清教环境影响的周围人对其的态度为对比,来展示黑奴托比的善良仁爱。
[Abstract]:Faulkner's novel Rose for Emily tells about Emily's lonely and miserable lif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 culture and patriarchy. Negro Toby did not abandon the hostess, fully showing its kind and benevolent side. This paper contrasts with Emily's time environment, Christian relatives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people affected by Puritanism to show the kindness and benevolence of Negro Toby.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双凤;小说Gone With the Wind《飘》中的人物服饰解析[D];东华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琛;;简评《艾米莉的玫瑰》(英文)[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5期
2 罗宾·淑瓦茨;;艺术家自述 关于《艾米莉的肖像》[J];中国摄影家;2008年06期
3 ;加拿大艾米莉卡尔艺术设计大学[J];雕塑;2010年04期
4 畅敏章;;时空的轮回——简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时间与空间的书写[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Z2期
5 梦妍;;艾米莉·德·瑞文“迷失”在他乡[J];大众电影;2006年13期
6 清荷碧叶;;艾米莉(二首)[J];岁月(燕赵诗刊);2008年04期
7 李丽妍;;艾米莉——一朵枯萎的玫瑰[J];长城;2010年10期
8 杰克·里奇;柴jZ;;失踪的艾米莉[J];视野;2011年18期
9 沈丹;;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异化主题[J];青年文学家;2011年18期
10 刘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悲剧性特色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静;;从语用的角度解析艾米莉悲剧命运的成因[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江丹;;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艾米莉·迪金森与李清照的写意人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钟天阳;果酱西施艾米莉亚[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晋雅芬;做生命科学领域最好的杂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3 本报驻法国记者 王芳;为了持久的和平[N];人民日报;2005年
4 胡小跃;海滨恋情与廊桥遗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张浩民(影视编剧,现居南京);一个大女人和一只小狗的童话世界[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齐天蛮;《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萌;“艾米莉名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周舟;荒原上的石楠花与幽谷中的白玫瑰[D];西南大学;2007年
4 王晓玲;对《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语境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马喜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福克纳的叙事手法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刘芸;艾米莉—迪金森的“死亡诗”之隐喻意象的概念整合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7 陈辉;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主题[D];吉林大学;2008年
8 郝伟;追寻自我的精神历程[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70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970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