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者视域下的莎剧女性形象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ception research as the basic research method, taking the acceptance of Shakespeare's female image in China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aking "girl", "waiting to be married", "evil woma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age orientation of eight women in Shakespeare's seven play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Chinese readers prefer Shakespeare's pure girls and wise women to marry and ignore married wom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hinese acceptance psychology. Probe into the changes of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Chinese women's social statu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作者单位】: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的青年项目“中国读者视域下的莎剧女性形象研究”(2014-qn-42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561.0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佳岭;似喜实悲 辛酸难告——对《驯悍记》的再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许原雪;;《李尔王》的男性意识——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对《李尔王》的解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田俊武;童心丹;;论麦克白夫人的魔性性格[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崔丹;;浅析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5 陆永庭;;论鲍西娅——《威尼斯商人》评论之三[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6 杨爱唐;论麦克白夫人形象塑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7 刘国尧;;《李尔王》里的父权与夫权社会[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侯斌;永远的真情、博爱——也说《李尔王》中的考狄利娅[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李景尧;一部影响深远的爱情悲剧——谈《罗密欧与朱丽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陈茂林;从新女性到牺牲品——苔丝狄蒙娜形象试析[J];南都学坛;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英雪;;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女性意识觉醒之关联——重读《简·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张浩;;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的莎士比亚戏剧主题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闫婷;;浅谈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4 蔡学梅;;浅谈苔丝荻蒙娜思想性格的进步性和局限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5 张文;《春江花月夜》与莎氏商籁体之声韵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陈曲;王志清;;民俗学互文性理论视野中的文学平行本质——以辽宁西部农区蒙古族的巴拉根仓故事为研究对象[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戚晖;;达尔文主义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8年04期
8 郑智慧;;人文主义视角下鲍西亚性格的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2期
9 李现平;;比较教育学与比较文学握握手[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10 杨丽萍;中西文论比较研究概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介民;;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季羡林学术成就的一个侧面[A];东方丛刊(2001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七辑)[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铭;李开先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胡铁生;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D];吉林大学;2012年
3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郝青云;元杂剧曲文与其明传奇改写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5 杨晓林;叛逆与困惑[D];苏州大学;2005年
6 杜平;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郭越;中国电影“新浪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陈蜀玉;《文心雕龙》法语全译及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蒲琳;托马斯·沃尔夫长篇小说主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张宜琳;茨威格与施蛰存小说女性人物心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4 任艳;失衡导致的悲剧—莎士比亚剧作的悲剧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艳艳;《在路上》的宗教原型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解直锋;希腊罗马神话对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影响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汤星亮;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权力问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俊;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向梅;东方主义视角下分析《消失的地平线》[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婷婷;赛珍珠创作思想探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达;麦克白斯及其夫人的犯罪心理演变[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2 许原雪;;《李尔王》的男性意识——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对《李尔王》的解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谈瀛洲,陆谷孙;《麦克白》的现代主义解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4 周珏良;《麦克白》的悲剧效果[J];外国文学;1981年07期
5 曾艳兵;语言的悲剧——《麦克白》新论[J];外国文学;1999年04期
6 田俊武;高原;;论西方悲剧的功能[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金丽;麦克白的痛苦和灾难——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研究之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丁珏;;《李尔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刘国尧;;《李尔王》里的父权与夫权社会[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伍艳妮;;从理想走向现实:莎士比亚喜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比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萍;;聚焦莎剧——莎氏傻瓜回溯[J];英语研究;2005年03期
2 叶庄新;;对林纾译莎剧故事的再认识[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3期
3 雷鹏程;;莎剧课程“舞台式教学”策略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4 任宗仪;;莎剧20世纪初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条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袁铮;时代对莎剧本体的再塑[J];当代戏剧;1986年06期
6 徐斌;;二十世纪英国莎剧演出的三大流派[J];戏剧艺术;1986年01期
7 刘军平;;莎剧翻译的不懈探索者——记著名莎剧翻译家方平[J];中国翻译;1993年05期
8 吴光耀;莎剧演出随谈[J];上海戏剧;1995年04期
9 海牧;;精彩纷呈的中国莎剧演出[J];戏剧之家;1999年02期
10 田泥;粟世来;;莎剧与《圣经》之“水”[J];文教资料;2006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贺祥麟;;将莎剧改编为中国新旧歌剧上演,善莫大焉![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元尚;莎剧故事在中国的早期流播[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浮云;析“莎剧并非莎翁所作”[N];学习时报;2010年
3 曹树钧;独具特色的“莎剧”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李景端;莎剧中译本的推陈出新[N];人民日报;2000年
5 李一丹;莎剧涉法剧情的人道思想[N];文汇报;2014年
6 何其莘;汉译莎剧的力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早报记者 潘妤;“莎剧为戏剧创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可能性”[N];东方早报;2012年
8 亚斯民·阿利巴依—布朗邋凌云;莎剧为第三世界的普通人道心声[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曹树钧;追求特色[N];人民代表报;2000年
10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华戏剧学会理事长 陈芳;约/束,岂能约束?[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庄新;跨越文化的戏剧旅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缪晶晶;莎剧“猥亵语”雅俗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徐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莎剧《李尔王》素体诗汉译的“节奏”问题[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3 韦钰婷;莎剧中的否定意义及其翻译[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邓钦竹;莎剧中置换修辞格的汉译[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程姝;浅析朱译莎剧的不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刘丽;莎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归化与异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向心怡;认知隐喻视角下莎剧中的性语言及其翻译[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旖婧;框架理论下莎剧中多义词Blood的翻译[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姜静嫔;认知隐喻视角下莎剧人体词的翻译[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颂;从规范论看莎剧朱译本[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47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247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