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济慈颂歌的原型解读

发布时间:2019-01-07 07:14
【摘要】:对于济慈及其颂歌的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从生平及弗洛伊德心理批评角度对诗人本人的分析,另一部分是从审美、历史以及文化角度对其颂歌的研究。生态批评也日益增多,但研究仍主要停留在水平层面上。济慈颂歌与人类已有智力成就之间的关联多有忽略。具体而言,颂歌中隐含的原型所受关注仍有不足。 约翰·济慈同莎士比亚一样,拥有着广博的世界精神,他把从文学及哲学先人处继承而来的原型,充分地融入到了他的六大颂歌——《心灵颂》、《怠惰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以及《秋颂》之中。本文致力于对济慈颂歌中两大主要原型——重生原型和曼荼罗原型作出更为系统、细致的分析。 论文第一章分析了济慈颂歌中的重生原型。在颂歌之中,通过对于短暂及永恒的描绘,济慈将人类面临的永久悖论呈现了出来,这对相悖的组合,在济慈冰冻的瞬间之中,得到了微妙的平衡。这一平衡又由他生命循环的理念进一步巩固,这种循环既体现在四季的自然循环之中,又在颂歌循环的内在结构之中展现了出来,并最终以济慈浪漫化了的死亡作结。在这一理念之中,死亡不再仅仅代表终结,而是成为新一轮生命的起点,以及升腾至完美世界的新机会。这种生命循环的观念,尽管与圣经中的再生和救赎十分相似,实际上却是大相径庭,因为济慈主张的再生适用于整个种类,比圣经中个体的再生更广一层,并且在他看来,凡世生活与天堂生活之间是循环往复的,而非旧约中所描写的不可逆的人类堕落造成的凡世与天堂的单行道。 在试图理解生死的过程中,济慈同样探索了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如何相互区分,而又相互融合。借助荣格的曼荼罗原型,第二章探索了在济慈的颂歌之中,诗人如何在幻想之轻与现实之重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并最终创造出曼荼罗象征。在荣格的作品中,曼荼罗被定义为宗教中的圆形符号,圆形之中又包含着相互平衡、相互融合的彼此对立的几个极端。而在济慈的颂歌之中,尽管相互对立,,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最终仍通过消极否定力得到了统一。因此,抽象而言,这两个世界的融合与平衡,恰恰构成了曼荼罗象征。在这种曼荼罗原型框架中,诗人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界限随之得到超脱,圆满融通。此外,为了在颂歌中分别展现这两大世界,弗莱提出的类比意象也运用其中。通过天启意象以及天真的类比,诗人描绘出想象世界,彰显出自己希腊化的精神;通过萦绕不散的战争和工业革命,以及阴影原型和经验的类比的运用,济慈又将现实世界展现无余。 由此看来,重生原型的采用,使济慈成功地将生命置于死亡与重生、兴盛与衰亡构成的纵向语境之中,曼荼罗符号则让他将自我置于想像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横向语境之中。如此,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吸收,约翰·济慈最终获得了生与死、内与外的和谐一致。相互矛盾的对立体相融相合,奏响了跌宕恢宏、圆融完全的乐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益民;济慈颂歌的神话思维结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本文编号:2403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403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6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