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反战主题背后的履职重要性——比尔斯《空中骑士》的双重叙事运动

发布时间:2019-01-15 08:29
【摘要】:从古至今,中外小说研究一直围绕情节发展这一种叙事运动展开,从各种角度挖掘其深层意义。然而,笔者发现,在不少小说的情节发展背后,还存在一个与之并行的"隐性叙事进程"。两者走向不尽相同甚或完全相反,在相互补充或相互颠覆的过程中,表达出丰富的主题意义,塑造出多面的人物形象,引发或邀请读者做出复杂的反应。在安布罗斯·比尔斯的《空中骑士》中,就存在这样的双重叙事运动。其情节发展围绕战争的残酷无情、儿子被迫弑父的悲剧展开,而隐性进程则围绕履行职责的重要性展开。我们若从头到尾追踪这并列前行的双重叙事运动,关注其既互相冲突又互为补充的复杂关系,就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修辞目的并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此外,若打破长期批评传统的束缚,将注意力从单一叙事运动拓展到双重叙事运动,还能在多个方面发现理论创新的机遇和研究扩展的空间。
[Abstract]:Since ancient times, th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novels has been carried out around the narrative movement of plot development, excavating its deep meaning from various angles. However,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re is a parallel "recessive narrative process" behind the plot development of many novels. In the process of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or subverting each other, they express rich thematic meanings, create multi-faceted characters, and trigger or invite readers to make complex reactions. In Ambrose Bierce's Knight of the Air, there is such a double narrative mov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revolves around the ruthlessness of war, the tragedy of son being forced to kill his father, while the hidden process revolves around the importance of performing his duties. If we follow the dual narrative movement from beginning to end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that conflicts and complements each other, we can grasp the rhetorical purpose of the work more accurately and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rk. In addition, if we break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criticism and expand our attention from a single narrative movement to a dual narrative movement, we can also find opportunities fo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space for research expansion in many aspect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申丹;;何为“隐含作者”?[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魏亚宁;傅晓微;;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赞歌——《空中骑士》主题新解[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月娥;;《远大前程》中的“距离”控制手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龚玲芬;;《狂人日记》中的自称语运用研究[J];大家;2012年15期

3 吴近宇;;隐含作者价值观初探——解开小说《蝴蝶梦》之谜[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4 黄淑芳;;“隐含作者”的多重建构性与不确定性[J];飞天;2010年24期

5 王舟;;隐含作者的存在及意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S1期

6 权绘锦;;国内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及应用中的偏误与辨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何美;张振虹;;《到十九号房》的不可靠性叙述分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年02期

8 周静;;《谁发的牌?》中的叙述者、受述者和叙事互动[J];外国文学;2014年04期

9 刘畅;;开展异态传播现象研究的构想[J];当代传播;2014年06期

10 唐姬霞;廖桂湘;袁松荣;;跨越百年的国内外安布罗斯·比尔斯研究综述[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3 尚必武;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周兴泰;唐赋叙事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车文丽;隐含作者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6 宁凡;我说故我在—1990年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叙述声音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7 徐永;叙事语篇研究的修辞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8 汪颉珉;小说《鸽子项圈》的叙事艺术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王浩;论叙事虚构作品不可靠叙述的生成[D];云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秦慧琴;《咆哮的九十年代》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D];西华大学;2011年

3 田苗;聚焦与碎片:《杯酒留痕》中的新颖叙事[D];兰州大学;2011年

4 张松;陶渊明诗文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勇慧;《四世同堂》的文学叙事[D];河北大学;2011年

6 吴继凤;布斯叙事修辞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赵义华;《荒凉山庄》中的叙事修辞[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车颖;《左传》《史记》叙事艺术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孙丽君;《摩尔·弗兰德斯》和《帕梅拉》中不可靠叙述的案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唐姬霞;安布罗斯·比尔斯的恐怖小说技巧[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申丹;隐含作者、叙事结构与潜藏文本——解读肖邦《黛西蕾的婴孩》的深层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陈福顺;论《空中骑士》的艺术特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陈海蛟;“辛辣”的毕尔斯—安布鲁斯·毕尔斯(Ambrose·Bierce)生平及其作品简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魏亚宁;傅晓微;;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赞歌——《空中骑士》主题新解[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庄玮;;小说《空中骑士》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2期

3 陈福顺;论《空中骑士》的艺术特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J];;年期



本文编号:2409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409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0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