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权的焦虑——论菲茨杰拉德小说《夜色温柔》中的婚姻困境
[Abstract]:Fitzgerald, an American novelis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as one of the writers who showed that men were facing new cris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novels, Fitzgerald's Night Tender represents a new pattern of gender relation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exes in Fitzgerald's novel soft Night, especially the inferiority of the hero in marriage and lo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illusionment of the male power daydream. Fitzgerald used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sexes to accurately express the anxiety of male power caused by the social chang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2YJC75204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WW076)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光亚;天使到魔鬼的嬗变——对尼科尔形象的精神分析学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王静;石云龙;;跨越不去的阶级鸿沟——评《夜色温柔》中人物堕落的阶级根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3 周莉萍;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新女性”[J];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02期
4 张勤;一曲现代父权文化衰落的哀乐——《夜色温柔》的女性解读[J];国外文学;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振武;论“聊斋”创作的心灵流变[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姚颖;现实世界的回归——析《聊斋》遇仙故事中的凡间男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3 刘富伟;;女性造型:理想寄托与诗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情爱小说比较研究之二[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4 栗亮;;从《罗刹海市》看蒲松龄的人生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朱振武;潜隐的心理:《聊斋》创作心态谈之三[J];蒲松龄研究;1998年01期
6 罗德琼;;略谈二十世纪美国作家与酒文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7 余汉英;;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之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8 张虎;;“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9 王国英;何江胜;;论《夜色温柔》中的陌生化表现手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刘宇;;从《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看菲茨杰拉德对春上村树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卫;;含混与现代汉诗写作:以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为例[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沈健;;西塞娜:一个诗歌意象的精神分析——沈泽宜诗歌解读[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田园;;堕落的花朵——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群像看菲茨杰拉德对女性偏见的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山奎;;传记伦理及其现代转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周根红;;超越乡土、童年经验和悲悯情怀——徐俊国诗歌论[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向峰;;文本的意义解读与类型[A];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 总第二十六辑)[C];1998年
7 张法;;中西美学审美方式论[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D];浙江大学;2010年
3 刘铭;李开先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许焕荣;基于投射的隐喻篇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6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7 李健;比兴思维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8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9 朱晨海;近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人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锡龙;徘徊于幽暗与澄明之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万冰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房子意象的隐喻意义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宜琳;茨威格与施蛰存小说女性人物心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7 王宏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精神生态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欢梅;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韩璐;广告艺术化对品牌价值提升的意义[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郎琪杰;论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青年文化”[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勤,熊荣斌;逃离理想的王国走向本体的回归——评《夜色温柔》的悲剧审美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李冬;《夜色温柔》中主人公狄克的堕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李增;龙瑞翠;;《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4 姜迎春;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理论特色与实践意义[J];学海;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万兵;试论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隐喻文学[J];河西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葛锦荣,谭业升;菲茨杰拉德失落情结的内在逻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胡锦凤;爵士乐时代的通俗代言人——略论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超自然成分[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陈才忆;令人颓丧而想离席的华宴——评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5 陈爱华;菲茨杰拉德主要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解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王万兵;;菲茨杰拉德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模式[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施图亚特·克里斯提;;边缘与中心:为菲茨杰拉德定位(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5期
8 王斌;;法国的菲茨,菲茨的法国——论菲茨杰拉德的法国情结[J];科技信息;2006年09期
9 吴建国;;一位经典作家的批评接受史——“菲茨杰拉德现象”解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王冬梅;张春阳;;解读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田园;;堕落的花朵——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群像看菲茨杰拉德对女性偏见的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茜;联合利华欲放弃共同执政模式[N];中国企业报;2004年
2 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 黄昱宁;推开菲茨杰拉德之门[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苏往;他们不是菲茨杰拉德的同路人[N];文艺报;2013年
4 王凡;学生杜撰文字媒体盲目引用[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黄敏;头痛激发创业 成就百万事业[N];经济参考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柳青;罗曼史的假面和光环下的狼藉[N];文汇报;2013年
7 赵松;缓期执行的崩溃[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8 记者 吴丹 实习生 阳祝云;寻找菲茨杰拉德[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9 记者 康慨;美国怨妇战胜比利时美女,赢得龚古尔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陈慧稚;“前方有不适内容,阅读需谨慎”[N];文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玮;菲茨杰拉德与消费文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2 曾敏昊;菲茨杰拉德笔下理想的纽约——塑造“城市—乡村结合体”[D];复旦大学;2010年
3 刘越;菲茨杰拉德三部主要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女权主义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远威;菲茨杰拉德沦为消费社会受害者的历程及其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消费主义的批判[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琳静;从消费文化角度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美国梦”的破灭[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梅菁;解读F·司格特·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的两个版本[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郭章容;论音乐与菲茨杰拉德的创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冬梅;菲茨杰拉德与他的“美国梦”[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蒋桂红;重释菲茨杰拉德的女性观[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20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420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