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生存——论福克纳在《八月之光》中的人文关怀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湘云;上帝的记号:福克纳“白痴”形象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余小倩;朱振武;;《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杨亦军;略论美国文学中自然观的转化和发展[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1期
5 武月明;历史的伤痕:昆丁形象的文化读解[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2期
6 李萌羽;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J];东岳论丛;2003年04期
7 仝志敏,杨大亮;试析福克纳意识流小说的叙事风格[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张慧仁;自然:美德的源泉——福克纳超时代的自然观诠释[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余民顺;不可割裂的时间与不可背叛的传统——试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的时间意识[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钱中丽;《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妙用[J];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刚义;政治文明与法律服务的社会化[D];吉林大学;2004年
2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云芝;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6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7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9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瑛;探索一个新世界——意识流手法在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杨学渊;20世纪澳门华文文学社团与文学发展[D];暨南大学;2001年
3 崔丹;战争文学《五号屠场》叙事的结构模式和时空机制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纪琳;福克纳研究在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管建明;[D];安徽大学;2001年
6 陈萍;走近福克纳[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冯燕;《去吧,,摩西》中的男女合作与男性统治[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晓姝;《野棕榈》中主题与结构之完美统一[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
9 张媛;壮志难酬[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鲜于静;神秘和怪诞的魅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52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5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