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耶茨的《革命之路》
发布时间:2020-05-07 20:02
【摘要】:理查德·耶茨(1926-1992),被认为是“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他一生共著有长篇小说七部,短篇小说集两部。在耶茨的这些作品中,流传最广并被称为“经典”的首推其处女作《革命之路》,出版当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在2005年又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经典之一。2009年1月,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一举摘得金球奖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桂冠,并获得奥斯卡奖提名。 小说《革命之路》于1961年问世,当时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刚刚开始回暖,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特别是对独立与自由的渴望愈加强烈。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制度瓦解,女权主义在这个大动荡的时期也迅速发展,广大女性意识悄然酝酿,这些都对理查德·耶茨的创作影响重大。本文用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当时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时代背景,试阐释《革命之路》这部小说所力图揭示的女性意识主题意蕴。 早期女性主义有两个主导思想,即妇女作为人的解放和作为女人的解放,它的目标是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完全发展的一切障碍。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西蒙·波伏娃在她的代表作《第二性》中所提出的“他者”地位。在波伏娃的代表作中,她以深刻的笔触探讨了女性的处境及“他者”地位并对妇女的解放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她认为妇女解放的理想和最终目标应是男女在消除差异的情况下融合在一起并和谐发展。在这一点上,伍尔夫与波伏娃不谋而合,她的“双性同体”的概念也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伍尔夫希望能通过理想的“双性同体”方式来建立起一个双性和谐的美好社会。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详细地剖析了爱波在男性社会中的生活成长经历及婚姻生活,展现了她的整个情感变化历程,反映了她对自我独立生活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爱波对枯燥而单调的家庭生活极度厌倦,希望能摆脱被整个社会强加的枷锁因而勇敢地反叛男权制,结果却在压抑中和冷漠中孤单死去。因此,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革命之路》是一部有关女性自我意识迷失、寻找、发现和最后对传统的父权制反叛的女性成长小说。男权社会中女主角爱波由于被置于“他者”地位,生活坎坷,苦闷、压抑,这就是其“革命”之路失败的主要原因。女性寻求独立自由寻求解放之任重而道远,女性主义的发展最终应走男女和睦相处的无私之爱的道路,男女和谐发展才是幸福家庭生活的出路。耶茨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美国社会的这一病态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对安于现状、苦于困境的当代美国“幸福的家庭主妇”发出了源自内心的呼喊,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新一代美国妇女的觉醒。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074
本文编号:2653479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罗婷,王芳;波伏娃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4期
2 刘春玲;;《革命之路》对婚姻的剖析与启示——评81届奥斯卡电影《革命之路》[J];电影文学;2009年13期
3 杨玉珍;“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4 徐刚;;生活在别处——影片《革命之路》观感[J];世界文化;2009年02期
5 郭张娜,王文;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性写作——从《一间自己的房子》说起[J];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炜丽;“双性同体”与弗吉尼亚·伍尔夫[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53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53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