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她们的声音——《他们眼望上苍》和《紫色》的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08 07:34
【摘要】: 黑人妇女身处社会最底层,遭受着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双重压迫,她们的声音也无情地淹没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社会中。在等级森严的男权话语系统中,黑人妇女想要发声,就必须借用男性话语,按照男性的思维模式思考,否则她们只能沉默。因此,黑人妇女要挣脱父权制对她们的束缚,必须首先推翻父权话语,寻找自己的声音,构建属于黑人妇女自己的话语系统。 作为两位杰出的黑人女性主义作家,尽管身处时代不同,佐拉·尼尔·赫斯顿和艾丽丝·沃克不约而同地把视野投向了处于边缘的黑人妇女的声音,她们分别在其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和《紫色》中着力刻画了这一特殊的群体。两位作家都认识到声音发出与否至关重要,关系到黑人妇女的自我解放。她们刻画了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两位拥有自己声音的经典黑人妇女形象。 本论文以女性声音为切入点,对两部小说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简妮和茜莉声音文本的具体比较分析,本论文试图揭示赫斯顿和沃克在构建黑人女性声音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具体说来本论文围绕着两部小说中声音这一主线和主题,将声音划分为黑人女性个体声音、黑人女性集体声音和非洲传统文化声音,即个人声音、集体声音和历史声音这三个独特的角度。 本论文除“引言”与“结论”部分外,共分为三个章节。 论文的“引言”部分简单回顾了佐拉·尼尔·赫斯顿和艾丽丝·沃克的生平以及各自的代表作,列举目前国内外文学界对《他们眼望上苍》和《紫色》的研究现状,并阐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主要从个人声音角度对比研究两部小说,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简妮和茜莉的声音演变历程。经过比较发现:两部女主人公都是通过寻找个人声音和话语的方式来发现自我,求得独立与解放;她们的声音演变过程极其相似,都经历了最初的失语、逐步觉醒和最后赢得话语权三个阶段;作为黑人妇女,她们深受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曾经一度丧失了声音。然而,值得强调的是,两位女作家采取不同的故事叙述手法构建这一共同的主题——女性声音。赫斯顿采用传统的叙事框架和第三人称视角来强调女主人公的声音力量,而沃克则颠覆性地采用了书信体这一叙事手段来强调黑人女性的话语力量。 第二章主要从集体声音角度对比研究两部小说中女性群体的不同声音。在《他们眼望上苍》中,简妮的声音是孤独寂寞的,她周围没有现成的女性奋斗经验、母亲、女性亲属的榜样可以学习,她追寻解放更多的是依赖自身的个体经验和婚姻来实现。《他们眼望上苍》中简妮和她最好朋友菲比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结成了最亲密的女性之间的纽带,这一纽带正是黑人妇女姐妹情谊的最初起源和萌芽。后来,沃克在《紫色》中对姐妹情谊这一传统进行了发扬与光大,谱写了一首首争取自由与平等,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黑人妇女的集体声音之歌。 第三章比较分析了贯穿两部小说的历史声音。赫斯顿和沃克两位女作家都呐喊出了属于黑人妇女的历史最强音,都从浩瀚博大的非洲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她们都肯定了坚守黑人文化传统对于帮助黑人妇女树立自信、勇敢地找寻自我、发出自己声音的积极作用。两部小说最根本的共同点就在于对美国黑人方言的传承,都把它作为文学语言的载体、黑人妇女的历史文化之根。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赫斯顿主要关注非洲文化的口述传统元素,比如《他们眼望上苍》中出现的大量的黑人方言、黑人布道词和黑人民间传说等。而沃克不仅继承赫斯顿对于非洲文化口述传统层面的关注,比如布鲁斯音乐、黑人方言等;她更是挖掘了非洲文化的物质遗产方面,并将其与黑人妇女追求自我和姐妹情谊结合,比如《紫色》中反复出现的缝被子情节。 最后为论文的结论部分,总结概括全文,提出赫斯顿和沃克两位黑人女作家之间围绕黑人女性声音这一主题写作的传承性,以期后世作家从前辈作家中汲取营养,发扬光大黑人女性文学,构架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712.074
本文编号:2654342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越;论《紫颜色》颠覆父权话语以重建女性主体的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张珊珊;多视角写作手法与赫斯顿小说主题[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3期
3 孙薇,程锡麟;解读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从《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紫色》看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传统[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4 陈光明;佐拉·尼尔·赫斯顿生平与创作述评[J];外国文学;1997年06期
5 凌建娥;身份、创造力与姐妹情谊——论艾丽斯·沃克《紫颜色》中的黑人女性主义生存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7期
6 蒲若茜;西丽的新生命仪式——《紫颜色》西丽与莎格情感关系之透视[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蒋曙;;从《他们眼望上苍》和《紫颜色》看黑人新女性形象塑造[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刘英;赫斯顿与沃克: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史上的一对“母”与“女”——兼谈美国女性文学传统的建构、继承与发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王成宇;《紫色》与艾丽丝·沃克的非洲中心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2654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5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