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对《紫色》中家庭的分析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10:26
【摘要】: 本文主旨在于对《紫色》这篇小说中的‘家庭’进行分析。一方面,作为一名非裔美籍作家,爱丽丝·沃克通过这篇小说中触及了在黑人社区中曾有的和现存的问题,如奴隶制残余,家庭暴力,和性别歧视等;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妇女主义运动家,爱丽丝·沃克对这些存在于黑人社区的问题根据其妇女主义的理念和美国黑人的传统提出了她的解决方法,如姐妹关系,互助,互敬,互爱等,从而使得不论任何种族的两性都能与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而共荣。在这篇小说中,如同美国黑人的抗争史一样,黑人男女的命运一直和他们的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结构上,家庭是这篇小说的男女主角的旅程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在精神层面上,家庭是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同时,家庭也是美国黑人文化和传统发生的重要土壤。因此,本文致力于分析爱丽丝·沃克在《紫色》中所体现的家庭理念及其与美国黑人传统和妇女主义的关系。 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章分析了美国黑人如何为他们盲目地从奴隶制继承来的白人式的家庭理念和家庭结构所困扰。如小说所示,黑人男子和女子双方都在为奴隶制所困扰的家庭中受到伤害。因为在白人模式且为父系威权所主宰的家庭中,黑人女性仍被他们的男性亲属当成奴隶对待。对于黑人女性来说,家庭是一个缺失的概念;并且黑人男性也不可能找到他们所向往的幸福,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恰恰间接加强了压迫和剥削黑人的邪恶势力。 第二部分探讨了黑人男性和女性如何在炼狱般的家庭中得到净化。在他们扭曲的家庭中,女性角色学会了如何承认自己,如何从姐妹之谊和集体互助中汲取力量,将愤怒转化为创造性的活动而非暴力。一些妇女主义和美国黑人传统文化中概念,如妇女的独立,姐妹之谊和黑人模式大家庭都在本章中有所提及。本章还讨论了男性角色从他们破裂的家庭中,从女人身上学到了如何摆脱控制他人的欲望从而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起更具人性,更为平等的关系。 第三章通过分析Celie和Nettie两姐妹富有象征意义的回家过程,指出美国黑人的根之所在和大家庭的重要性。本章的前半部分探讨了Celie收回本应属于她的房子并随后在其上建起了在其中男女和解并和谐相处的美国黑人传统式的大家庭。后半部分通过分析Nettie从非洲还乡,揭示了作者关于“根”之思索——美国黑人应该而且只能在美国解决他们的问题。 如历史所示,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暴力并不能通过《黑奴解放宣言》和民权运动而得以根除;两性之间的问题,个人和社会之间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黑人社区;所以爱丽丝·沃克对于家庭力量的强调是非常有建设性的,不仅是对黑人社区,对于社会和两性的和谐、个人的成功来说,幸福和谐的家庭也是奋斗的目标更是必不可少条件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舫;;一名难得的黑人赛车手[J];体育博览;1984年09期

2 章祖德;;《看不见的人》试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3 张丽华;谈《所罗门之歌》中美国黑人的文化定位[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寇加;从黑色的诗行中解读美丽的心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4期

5 张俊英;;谈美国的文化发展和语言特点[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10期

6 王意强;;我的美国黑人朋友——托马斯·弗莱德[J];金秋;2005年09期

7 李晓云;;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美国黑人英语的翻译——成时和许汝祉中译本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8 刘筱;;美国流行音乐Rap用词初探[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04期

9 彭小慧;;建国初期美国黑人话语权利诉求中的文化认同[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吴金莲;;试析莫里森小说人物的精神生态危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重建美利坚民族:美国黑人与“(美国)自由的新生”[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杜亚雄;;美国黑人音乐——2004年2月18日在美国芝加哥De Paul大学英语系的演讲[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3 陈铭道;任也韵;;“平等、自由”的社会宣言——美国黑人灵歌[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4 何传龙;;《紫颜色》中的黑人困境与生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学斌;;美国都市社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6 李红桃;;美国教育立法的几个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赵光慧;;美国黑人文学主题初探[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8 王金万;;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肿瘤[A];第15届全国肿瘤内科治疗学习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研;;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李林海;;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杂交诊断技术及其进展[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郁青;美国黑人求变心切:奥巴马的时候到了[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2 美成;美国黑人向艾滋病宣战[N];云南日报;2000年

3 ;调查显示美国黑人仍遭歧视[N];检察日报;2000年

4 姚朔;秀一个当代中国给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钱青;关于美国黑人文学的一部力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庆 云;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被谋杀[N];光明日报;2000年

7 美国所 姬虹;另一个美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张聚国;关于《美国黑人领袖及其政治思想研究》[N];文汇报;2007年

9 夏洪平供稿;美国黑人为何心脏病高发[N];健康报;2005年

10 杨仁敬;迅速崛起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群[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阔;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燕;创伤·生存·救赎[D];苏州大学;2012年

3 王晓英;走向完整的生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丁鹏;美国黑人权利宪法保障制度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5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屈书杰;从种族隔离到学校一体化:20世纪美国黑人教育[D];河北大学;2002年

7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罗良功;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玉红;佐拉·尼尔·赫斯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丰;对《紫色》中家庭的分析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俊;论重建时期美国在黑人问题上的重大探索[D];外交学院;2008年

3 周和平;非洲人,美国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高玫;颠覆后的新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戚宁;美国黑人的“二次解放”[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岳丛啸;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立法[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7 赵欣尧;试论美国黑人奴隶基督教信仰所体现出的男子气概[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8 周秀玉;美国黑人的困境与自救[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王宁;十九世纪晚期美国黑人的“文艺复兴”[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晓云;民权运动以来美国黑人妇女地位的变迁及其成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54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54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9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