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解读《骨》中的“家”

发布时间:2020-05-08 15:53
【摘要】:多元文化为美国少数族裔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和华裔美国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华裔美国文学在近三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骨》,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获得评论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骨》的成功奠定了伍慧明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地位,使她成为继汤亭亭、谭恩美之后引起广泛关注的华裔美国作家之一。 《骨》讲述了生活在唐人街一家三代的故事。故事以叙述二女儿的自杀开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普通移民家庭的悲剧,进而折射出华人一个半世纪以来在美国的遭遇。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作品中“骨”这一意象,而忽略了“家”这一重要意象。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家”是少数族裔身份定位的重要线索。本文以解读此意象为出发点,运用后殖民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文本,可以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解读。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集中介绍了伍慧明的生平,《骨》的故事梗概,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对本篇论文的大致介绍。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正文部分。第二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关于后殖民主义的基本理论,如后殖民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和影响等,之后介绍了“家”的传统定义和相关问题,并简要回顾了美国华裔移民的历史和“家”这一主题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表述。第三章从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出发,讨论了“家”在地理意义和心理意义上的变化。在地理层次上,“家”对于三代人来说是不同的地方:中国——唐人街——唐人街之外;在心理层次上,“家”的变化即是心态的变化,以王灵智教授对华裔划分的五种心态为框架来分析里昂一家三代人的“心中之家”的变化。第四章探讨了“家”这种意义变迁背后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首先从历史及社会状况揭示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所受到的种族歧视,其次从文化角度看,大量中西文化冲突的存在使老一代华人与新一代的华裔产生不同形式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使三代人对“家”有了不同的选择和定义。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通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骨》中“家”这一意象进行全面分析,凸现了小说的主题,使小说的寓意更加深刻,同时赋予伍慧明笔下的“家”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红;王广粉;;文化选择与人物命运——浅析伍慧明小说《骨》的人物形象[J];船山学刊;2006年03期

2 卢俊;;再现美国华裔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试论伍慧明《骨》的文本结构特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林敏奋;;从伍慧明的小说《骨》看美国新一代华裔形象[J];东南传播;2007年02期

4 陆薇;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读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2期

5 刘芹利;两扇门之间——评华人作家伍慧明《骨》中两代美籍华人之心路历程[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楚花花;;从《骨》中“家”之变迁看身份变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7 王莉;;伍慧明《骨》的叙事时间艺术特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秦桃姣;伍慧明的《骨》中创伤与华裔美国人身份的建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54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54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0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