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深层生态学看《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对《鲁滨孙漂流记》的颠覆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0-05-13 12:34
【摘要】: 文学经典《鲁滨孙漂流记》以主人公鲁滨孙流落荒岛的冒险故事为主体,塑造了鲁滨孙这一顽强奋斗、不畏艰险地与大自然斗争的资产者形象。二百多年来,随着鲁滨孙形象的深入人心,不同时代的作家也借“鲁滨孙”来“言说”自己,重构鲁滨孙冒险的故事。1967年,法国作家图尼埃出版了小说《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小说以敏锐、独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鲁滨孙的故事,深入思考了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复杂的哲学命题,作品中透露出强烈的深层生态意识。本文借助深层生态学理论对不同时期、采用同一题材的《鲁滨孙漂流记》和《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进行细致比较,力图反映出它们各自代表的不同时代的人类精神,重点强调图尼埃《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对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的颠覆与超越——表现出当下人类生存的困惑,并探寻解除困惑的生态道路。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分别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本文的相关理论基础——深层生态学和生态批评。首先介绍深层生态学的兴起、哲学渊源、研究方法和主要理论等;接着论述深层生态学与生态批评的逻辑关系,指出深层生态学是生态批评思想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用此理论分析小说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主要从深层生态学角度研究两部小说的异同,重点分析《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对《鲁滨孙漂流记》生态意义上的颠覆与超越,分别论述了五方面的内容:两部小说开头不同的情节设置;鲁滨孙的变化过程;礼拜五的身份变化;《圣经》在两部小说中的重要意义;发人深省的不同的结尾。 第四部分着重探讨的是两部小说具有的启示录意义。《鲁滨孙漂流记》是“鲁滨孙”神话的现实寓言性,表现了近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破坏;《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这部分重点论述的是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指向性,同时也揭示了其背后的理想色彩。 第五部分分析了两部小说差异的原因。首先是不同时代赋予了两部小说不同的主题;其次是两部小说处于人类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工业文明初期,《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属于生态文明的早期,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不同阶段文学的缩影。 第六部分是结语,两部小说分别代表不同时代的人类精神,从深层生态学角度来看,《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是对《鲁滨孙漂流记》的颠覆和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敬双;;回归自然——对《还乡》的生态主义解读[J];山花;2011年14期

2 支运波;;文学性与关怀意识:生态批评的旨趣[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黄轶;;生态批评的偏误[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4 高珍辉;;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像大地一样》[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5 赵牧;;何谓生态,批评何为?——论生态批评的源流、表现及困境[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6 邹丽丹;;生态批评的研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J];吉林教育;2011年05期

7 李卉;;生态批评的主要着眼点[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8 杨佛兰;;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古舟子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郑志国;;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猪八戒形象解读——以“家园意识”为中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韩利敏;梁晓东;;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高力;;自然之镜:嬗变中的电视生态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黄应全;;生态批评挑战主流文化研究[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曾小月;;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狄更斯小说研究[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成慧芳;;广场文艺的生态批评[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赵绘宇;;生态系统保护的东西方生态哲学省思[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8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文娟;;建立电视监管与评测中的“电视生态批评”标准[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鲁枢元;张雅玲;王惠;张守海;韩玉洁;徐燕;王慧;;现代都市: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关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生态批评[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泽文;生态批评:颠覆“文学是人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刘蓓;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记者 康慨;深层生态学之父阿尔内·内斯去世[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诺;生态批评的界定与任务[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石平萍;美国生态批评的环境转向[N];文艺报;2009年

6 施秋香;生态批评研究凸显“中国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王宁;生态批评与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张华;生态批评不是纯粹的文学批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刘文良;悖论式平衡:生态批评 理论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3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4 方丽;环境的想象[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韩玉洁;作家生态位与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生态意识[D];苏州大学;2009年

7 杨丽;安妮·普鲁生态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D];山东大学;2006年

10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华;海明威作品之生态意识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2 王蔚;《去吧,摩西》之生态主义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宁;从深层生态学看《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对《鲁滨孙漂流记》的颠覆与超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允丽;生态批评视阈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张露;对杰克·伦敦两部动物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曹晶晶;精神荒原中的生命体悟[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晓;对加里·斯奈德选诗的文化分析和生态主义解读[D];四川大学;2007年

8 白晶;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薇拉·凯瑟的小说《噢!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娅》[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薛磊;海明威自然观的双重性[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陈妙玲;薇拉·凯瑟《啊,,拓荒者!》的生态批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61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61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e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