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沃顿《欢乐之家》的女性地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视角

发布时间:2020-05-13 18:21
【摘要】:《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现代女作家伊迪斯·沃顿(1862-1937)的代表作,也是建立她作家地位的一部小说。自1905年出版以来,小说一直受到批评家的关注。伊迪丝·沃顿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女作家,她出生于纽约上流社会,对上流社会有深刻的洞察力,因此她的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已成为现代美国小说中的经典。《欢乐之家》中的女主人公莉莉·巴特,在男权社会中的不幸遭遇,为读者阐述了20世纪伊始时女子的生活和婚姻困境。结婚是这些女子的唯一出路,婚后侍奉丈夫是她们的天职,家中天使是她们必须的角色。谁违背了这个准则,谁就得下地狱。美丽、善良、聪明,但是虚荣、脆弱的莉莉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社会背景和自身性格造成了她的悲剧结局。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这一新的角度对《欢乐之家》中的女性问题进行解读。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是女性主义批评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它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从父权制,私有制,道德压迫等方面分析了女性问题。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论文主体部分从四个方面对《欢乐之家》进行文本分析。第一部分描述贵族阶级的经济状况以及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经济来源和生活状况,没有经济地位的她依附于上流社会,她的唯一目标是嫁给有钱人,而美貌则是她实现现实自我的唯一武器。最后她却以悲剧收场,她的毁灭典型地代表着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而在经济上造成了女性与男性之间的矛盾,并反映出整个贵族阶级女性遭受的种种灾难。第二部分揭露了漂亮的女主人公莉莉?巴特作为小说里的社会中的一个小小的“装饰品”,是供男人观赏和消遣的工具。同时它阐述了资本主义父权制派生的权利体系造成了莉莉的尴尬局面,即也代表着整个女性阶层在特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举步维艰。第三部分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贵族阶层的道德观,所谓的贵族阶级生活空虚,每天在所谓的交际圈中放纵享乐,甚至以逗人为乐。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他们以金钱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本统治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不再以相互爱护为中介。莉莉则是其阶级社会的典型的受害者。第四部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人性理论出发揭示了其女性自身问题。书中莉莉的双重人格造成了她最终的灭亡。 论文最后得出结论:沃顿对马克思女性主义做出了积极的响应,在《欢乐之家》创作中将马克思女性主义理论用于贵族阶层的社交活动以及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社交或生活中;其父权制资本主义社会等造就的女性思想促成了莉莉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唯有适应、独立、坚韧方可获得生存能力。该小说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上的从属地位及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沃顿对其所处时代富有敏锐洞察力的写作奠定了她作为美国世纪之交重要作家的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锦屏;《列宁选集》简介[J];哲学研究;1960年Z1期

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关于学习外语的部分论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7年01期

3 王荫庭;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重大贡献[J];哲学研究;1980年10期

4 周原冰;;关于“医德学”的一封信[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81年04期

5 鲁家果 ,刘长久;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讨论会的情况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01期

6 王贵书;马克思主义和早期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若干历史情况[J];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S1期

7 夏甄陶;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3年02期

8 陈必信 ,王云波;鲁迅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伟大贡献[J];鲁迅研究月刊;1983年10期

9 王幼殊;;马克思对旧的唯物主义的改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10 陈步;中国传统和马克思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晴;;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蓉生;;序[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年鑫;;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多维度思考[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何海涛;;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郑志飚;刘飞;;试论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黄斌;;关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几个问题[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7 刘义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梁柱;;学习马列贵在自觉和坚持[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丹;栗晓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思考[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周新城;;“再思考”名义下的全否定[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拴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N];新疆日报(汉);2001年

2 西安市委常委 杨殿钟;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重要文献[N];陕西日报;2007年

3 曹宣;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N];潮州日报;2007年

4 连小芳邋王健;纲领性文件带领中华民族阔步前进[N];宁夏日报;2007年

5 中共常德市委常委、秘书长 刘明;实践是个大问题[N];常德日报;2009年

6 奚广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的时代高度[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阮直;经典的阅读[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8 陇东学院 高新民;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关系[N];陇东报;2011年

9 实习生 王姣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长点[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政治学所 王一程;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7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袁启文;论马克思人权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2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62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d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