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克洛夫斯基散文体小说的陌生化叙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国建;论现代诗的“间离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李晓丹;;广告作品意蕴传播的特点[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5期
4 杨靖;弦外之音细细品——古代诗歌中隐语现象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陈黎;从康德到巴尔特: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周志高,刘县军;《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王娟萍;;西方电影中的隐喻修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苏维娜;;陌生化的审美之维——读《致羞涩的情人》管窥陌生化的艺术魅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宋时磊;;侦探、知识与玫瑰——对艾柯《玫瑰之名》的重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徐黄鹂;;从语言学角度看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耀华;;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跨文化音乐比较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江耘;;香港电视新闻之特点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4 段娅;;论社会学批评的人本主义——评析戈德曼和齐马对社会学批评的发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武雄;;民间宗教的语言与城镇化农村治理——以妈祖信仰为例[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文忠祥;;土族婚礼歌演唱模式初探——以民和土族婚礼情境为例[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8 杨彩霞;;西方文学想像视阈内的《圣经》文学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五辑[C];2012年
9 杨子怡;;先秦用诗与中国文化的诗性思维[A];诗经研究丛刊(第七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金芝;职教师资培训中双元制模式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伟伟;对中国旗袍文化之美的符号学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任晓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7 李姝瑶;感官代偿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0年
8 王斐;城市路灯造型设计形态语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吴钰琼;中国大陆男性时尚杂志(电子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曾喜云;论詹姆逊对结构主义的阐述[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研韬,周永秀;解读什克洛夫斯基的批评理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程军;;什克洛夫斯基论“戏仿”[J];理论界;2009年05期
3 杨岱勤;关于“陌生化”理论[J];当代外国文学;1988年04期
4 丁国旗;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周启超;理念上的“对接”与视界上的“超越”——什克洛夫斯基与穆卡若夫斯基的文论之比较[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4期
6 项挥;;锤炼语言及其陌生化[J];文学教育(下);2009年07期
7 陈静;;文学的“陌生化”理论: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鲁姆[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8 张少杰;;陌生化的回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0期
9 管勇;;两种技术主义文论的比较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陶徽希;;陌生化:形式对内容的审美建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安国梁;什克洛夫斯基笔下的托尔斯泰[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D];郑州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676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76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