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之后殖民批评

发布时间:2020-05-24 21:52
【摘要】:本文选择丹尼尔·笛福的两部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与《鲁滨逊漂流续记》为研究对象。试图结合笛福写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两部作品特别是其中的殖民思想进行系统而细致的研究。通过分析鲁滨逊在荒岛及在中国领地上的殖民活动、鲁滨逊的殖民者形象、鲁滨逊对土著人星期五的文化改造和对中国的妖魔化,作者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欧洲殖民者的殖民侵略特征。对鲁滨逊来说,不管是自然(荒岛等)也好,他人(星期五等)也好,还是国家(中国等)也好,都是基于其殖民野心的实现而存在的。鲁滨逊的殖民活动在两个文本中其实是一个统一连贯的整体。对两个文本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殖民主义发展的历史及其实质,而且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民族特性和民族身份。 本文由引言、正文(共分六章)和结论组成。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现状以及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国内外《鲁滨逊漂流记》与《鲁滨逊漂流续记》研究的现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介绍了殖民、后殖民理论,严格区分“殖民”与“后殖民”这两个不同的关键词,从而为解读文学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和《鲁滨逊漂流续记》中的殖民思想做好了铺垫。同时,由文本引发对当今文化霸权的后殖民思考。 第三章是宏观研究。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对作家的研究,叙述了丹尼尔.笛福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笛福的殖民意识。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微观研究。这一部分的重点是作品研究,特别是作品中人物的细读和分析。分析了《鲁滨逊漂流记》和《鲁滨逊漂流续记》中主人公鲁滨逊的殖民形象和(物质、经济)殖民活动。鲁滨逊具有一个早期殖民者所具有的所有特征,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正的殖民者,他的殖民活动不仅包括物质和经济上的殖民,还包括文化(宗教)上的殖民。 第六章分析了全球化语境下的现状,虽然当今没有了笛福作品中的显在的殖民主义,但是,在文化渗透和文化掠夺中,潜在的后殖民主义却是取代殖民主义而出现的新产物。 结论部分指出本文在对鲁滨逊“殖民者”形象的系统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鲁滨逊漂流记》和《鲁滨逊漂流续记》进行了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和较为全面系统的解读。通过分析作品中塑造的鲁滨逊形象,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欧洲殖民主义发展的历史和实质:欧洲殖民者先是对殖民对象进行物质和经济上的殖民,进而过渡到文化上的殖民。本研究有助于推动中西异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为广大的读者阅读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葛桂录;“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何赫然;丹尼尔·笛福作品中的殖民主义意识[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王莎烈;自我在帝国语境中的情感体验[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薛瑾;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缩影——《鲁滨逊漂流续记》的东方主义批判[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5 吴瑛;解读笛福和他的《鲁滨孙飘流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2679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79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6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