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中幽灵—伍慧明《骨》的幽灵理论解读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大昕;论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移民的心态[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2 蔡新乐;从德里达的翻译思想看理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建构[J];中国翻译;2001年04期
3 刘介民;翻译文本的解构策略——德里达解构文本的诗性哲学[J];国外文学;2005年02期
4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J];作家;2011年04期
5 高亚春;解构与摧毁——关于德里达与海德格尔[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王宁;雅克·德里达:解构批评及其遗产[J];江汉论坛;2005年02期
7 王宁;德里达与解构批评的启示:重新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孔明安;;弥赛亚的希望与新技术的未来[J];哲学动态;2006年10期
9 郭晶晶;;浅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J];内江科技;2010年04期
10 龚乃绪;反映:德里达论凡高的《带鞋带的旧靴》与莱奥塔德论杜尚的《大玻璃画》[J];世界美术;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毅;;德里达访谈[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2 杜小真;;信仰和知识之间的宗教——读德里达有关宗教问题著作的笔记[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大春;;德里达论他者的命运——从哲学与非哲学关系看[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方向红;;德里达:他者的耳朵[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余治平;;知性本体论的终结、转向与解构——从康德、海德格尔到德里达[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尚杰;;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树人;;后现代话语和视野下的宗教问题——读《宗教》(德里达、瓦蒂莫编,杜小真译)[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西祥;;德里达的幽灵学与解构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幽灵》文本解读[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炎冰;;科学霸权与学术伦理[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拓邦;谁是德里达?[N];经济观察报;2004年
2 夏榆;影像中的德里达[N];南方周末;2004年
3 康慨;谁在作践德里达?[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王治河;永远的遗憾[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于奇智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幸存的生命——德里达的解构之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夏榆;德里达:我很难对一致性感到激动[N];南方周末;2004年
7 尚杰;我们还没有开始读他的书[N];人民政协报;2004年
8 杨乃乔;学术文化电影《德里达》[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陆扬;中国有哲学吗?[N];文艺报;2001年
10 杨乃乔;学术文化电影《德里达》[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华;华裔美国文学的性与性别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金学品;呈现与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红燕;任璧莲小说中的身份焦虑[D];苏州大学;2011年
4 侯金萍;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李为学;德里达《延异》文疏解[D];复旦大学;2012年
6 刘晔骁;异质性时间论与解构主义的马克思遗产继承策略[D];吉林大学;2006年
7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2005年
10 乔颖;趋向“他者的翻译”[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家嘉;《骨》中幽灵—伍慧明《骨》的幽灵理论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2 谢秀连;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价值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谢燕华;从“柏拉图的药店”看德里达的解构策略[D];浙江大学;2012年
4 陈天峰;论德里达的解构式阅读策略[D];西北大学;2010年
5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莹;论伍慧明《骨》中华裔美国女性身份建构模式[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7 梁良;自译手法与中国形象差异性塑造[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文晶;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一个尚待拓展的领域[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杨红;德里达对文字学的哲学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蕾;德里达对“历史的终结”的批判[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92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9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