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政治与身份认同: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南方家园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振翎;民族文化的生存与两性关系的协调——托尼·莫里森和她的《所罗门之歌》[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阳伟;;回归与超越——莫里森笔下黑色灵魂的飞驰[J];小说评论;2008年S2期
3 陈丹;韩松;;种族语境下的莫里森作品解读——试析《宠儿》中莫里森对黑人民族解放道路的探寻[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4 李四清,高恩光;从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人物性格看黑人文学的主题[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王思九;;舞会[J];中国校园文学;2006年19期
6 朱剑云;;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诗性意识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胡丽英;;浅谈莫里森小说中的色彩运用[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李松;;世界现代家具设计师100名(二十三)[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年01期
9 郑枫;;巴黎记忆,前世今生后世[J];青年文学;2009年21期
10 田丽;;对“大故事”的质疑与解读——简析莫里森《最蓝的眼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Gina Chen;;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Yan Fu and Lu Xun:Self-Analysis and Critique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in the 21~(st) Century[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Abdel-Rahim Mohamed Abdel-Rahim Alkordy;;全球化时代的语言演变(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加藤节;;后冷战世界中民主面临的考验(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4 Nathan Glazer;;Dual Nationality:Threat to National Identity,or Harbinger of a Better World?[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北京论坛(2007)论文选集[C];2007年
5 Wolfram Manzenreiter;;次级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变化中的远东想象力(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胡其瑜;;革命后墨西哥的民族主义、国家建构与仇华(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Thomas Banchoff;;世界事务中的信仰与责任(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8 谢文庆;;殖民体制之后的东南亚:民族国家及其不同政见者(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9 Sugata Bose;;现代历史发展中的亚洲思维(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10 翁珲珲;;莫里森笔下弱小黑人女性的叛逆声音[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茜;沃尔玛英国吃败仗莫里森收购喜互惠[N];中国企业报;2003年
2 丁杨;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N];经济观察报;2008年
3 九间;遥滚巨星的二元形象[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陈倩;打开知觉之门[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言一;诗与歌的狂欢[N];东方航空报;2008年
6 董楠;酒神的狂欢中,神秘自弃[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7 王勇;莫里森:《泰晤士报》的“中国问题老手”[N];中华新闻报;2005年
8 吴明;一百年前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N];中华新闻报;2007年
9 应毓华;皮特·莫里森:像四分卫那样突破人生极限[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徐蕴海;Sue遇到Joe就是苏州[N];苏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亚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莫里森小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胡妮;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空间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丽娟;罗伯特·骚塞史诗中的二元对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朱小琳;回归与超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修树新;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敏霞;美国哥特小说对民族身份的想象:1776-1861[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张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邢利娜;黑人社群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Anka Lazarevic;[D];复旦大学;2012年
10 李霄垅;论唐.德里罗小说中的恐怖主义病理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祥;空间政治与身份认同: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南方家园[D];湖北大学;2011年
2 于雷;论莫里森小说中的父母暴力[D];南京大学;2003年
3 刘婷;文化回归与认同:非洲文化对莫里森文学创作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田琳;女性与自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郭晖;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异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章萱;莫里森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其早期小说创作[D];南京大学;2012年
7 张凡;莫里森小说的美国非裔身份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8 陈希璐;重写成长[D];西南大学;2010年
9 朱倩;面向现实 重塑传统[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10 石传芳;论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镜像结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06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06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