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卜荪和中国:文化的交响与和鸣
发布时间:2020-06-13 18:13
【摘要】:威廉·燕卜荪(1906—1984)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批评家兼诗人,一生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兼具数学家的缜密思维和诗人的浪漫情怀。本文在跨文化视野中,研究燕卜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以及他对中国现代文坛的影响,且根据影响的双向阐发原理来反映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从而促进中西异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叙述燕卜荪的生平及其诗学成就,揭示燕卜荪在诗学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朦胧理念,并在其诗歌创作中注入了中国元素。燕卜荪因其导师理查兹与中国的关系,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发现“朦胧”为中西诗学的交点,成功地吸收了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朦胧概念,并细化朦胧的类型,超越了其笼统性。燕卜荪两度来华任教,对东方佛教文化的仰慕和难忘的中国经历也使燕卜荪的诗歌题材有了新的转向,体现了中国文化。 第二部分阐述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诗学对燕卜荪诗学的借鉴与创新。通过对朱自清、钱钟书、袁可嘉、刘若愚等学者的诗学的解析,比较了中国现代诗学和燕卜荪诗学的异同,厘清了其间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反映了中国现代诗学对燕卜荪诗学的借鉴与创新。中国现代诗学借鉴了燕卜荪的朦胧诗学及其文本细读,并超越了文本批评的局限性,结合汉语的实际特点,成功地实现了燕卜荪诗学的本土化。同时,燕卜荪诗学也启示了学术乃至文化应当反对唯我独尊,而推崇百花齐放的世界理念。 第三部分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诗歌主题的思辨性、内容的现实性以及表现手法的现代性这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从西南联大诗人到朦胧派诗人等的诗歌和燕卜荪的诗歌,揭示燕卜荪的诗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同时,体现了中国现代诗歌对燕卜荪的诗歌风格及特点的继承与扬弃,即中国现代诗歌继承了燕卜荪诗歌的现代性特点,而摒弃了其晦涩深奥的表现形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结晶,而朦胧又是诗歌的特性,是中西诗学的共通点,因而中西诗歌及诗学的交流就意味着文化的交流,对中西诗歌及诗学的研究也就体现了对文化的深思与探索。在全球化语境中,世界文明要和谐发展,异质文化之间就必须相互尊重和理解、彼此借鉴和欣赏。这便是本研究的主旨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61.072;I207.25
本文编号:2711551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61.072;I207.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金言;怀念燕卜荪先生[J];博览群书;2004年03期
2 王佐良;怀燕卜荪先生[J];外国文学;1980年01期
3 姜飞;从“淡入”到“淡出”——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简述[J];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邱霞;刘若愚的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王红玉;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朦胧”在英译中的传递[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11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1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