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小说《有产者》中的货币幻象

发布时间:2020-07-23 15:08
【摘要】: 《有产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代表作,1906年问世,初步奠定了他作为英国文学大师的声誉。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英国社会的真实图景,批判了帝国主义时代英国资产阶级“抓住不放”、“财产意识”、“占有欲”等特点。无独有偶,远在德国的社会学家西美尔在1900年发表了其代表作《货币哲学》,其要旨是从货币经济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果来探测这一对现代生活施以重大影响的经济事件。显然,这两位分属不同领域的大师都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货币经济下都市生活的主要特征。本文借助西美尔的理论视野,来探讨《有产者》的内涵,通过考察货币,这个人类经济活动的“润滑剂”,是怎样在《有产者》中不断驱动人的生存欲望、生命的冲动、渴求、执迷乃至疯狂这一社会现象,从而揭示存在于现代人意识中的货币幻象对人与人关系内在维度的改变,以及其对人的认知系统和评价系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对《有产者》及其作者约翰·高尔斯华绥的简介。 第二章概述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对《有产者》进行的研究。 第三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货币的意义和特点。这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价值的构建;货币;货币的特征;货币幻象。 第四章主要运用西美尔的货币理论分析小说《有产者》中主要人物在货币经济影响下其身上所体现的货币特点。例如,受到货币的“计算”特点影响,作品中的主角通过量的差异来认识一切事物的质的区别;由于货币的“物化”特征,索米斯把伊琳视为有价的美丽物件;弗兰茜深知货币的“流动型”特点,认为作曲是一种生意,其乐趣在于体会到钱的增值。而这些都是福赛特人头脑中 的“货币幻象”,即在观念中用货币来剥夺整个世界的固有价值。这种幻象也操纵着他们的行为。例如,索米斯的占有行为,以及他与伊琳为钱结婚都说明货币成为了他们存在的终极目标和意义。 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概述了整篇文章的要点,揭示出货币,作为最纯粹的手段,被视为一个独立客体,导致“有产者”们把目标停留在金钱上。结果,目标为手段所遮蔽,生活的终极意义徒然地留给了忘却。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盾;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效应——以西美尔《货币哲学》为案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2767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67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6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