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生态伦理学视野下的《弗兰肯斯坦》

发布时间:2020-07-24 00:19
【摘要】: 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或现代普罗米修斯》发表于1818年,从发表之日起,这部小说因其主题的多样性而吸引了众多批评家的关注。它是一部优秀的哥特小说,同时也被誉为第一部科幻小说。 自19世纪以来,学者们已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阐释该小说,如早期对《弗兰肯斯坦》进行传记评论和叙事结构的分析。从20世纪开始,各种现代的批评理论被运用在这部小说上的评析上,如心理分析法、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20世纪中叶开始,学者们往往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该小说进行新的解读。近年来,也有人开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该小说,但将生态批评与伦理学结合起来解读该小说的还不多。因此,本论文拟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这部小说。本研究认为在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的语境下,重新发掘和审视小说中蕴含的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共有五部分,第一章全面总结玛丽·雪莱和《弗兰肯斯坦》的批评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论文结构安排。第二章着力阐述生态批评、生态伦理学的产生的背景、现状及其基本的原则。第三章集中讨论了小说中所反应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中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和探险家沃尔顿违背自然规律,与自然形成对立冲突;相反伊丽莎白和亨利·克拉瓦尔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第四章则全面分析人类社会对怪物的毁灭。首先弗兰肯斯坦是毁灭怪物的罪魁祸首。弗兰肯斯坦违背自然规律,创造怪物;造物成功后,他拒绝履行造物者的义务,狠心抛弃怪物;最后他疯狂的追杀怪物。其次,德·拉塞一家对怪物的无情排斥,致使怪物对人类社会充满仇恨。同时其他人也对怪物抱有偏见。人类社会的拒绝迫使怪物走向了疯狂报复人类的道路,最终人类为自己的偏见和冷漠无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最后,论文在对全文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重申了生态伦理学的主张: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对该小说进行生态伦理学的分析,笔者试图唤起人类的生态伦理意识的觉醒,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尊重每一个生命,协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5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炎平,刘建金;生态伦理学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综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郇庆治;自然价值观念更新与生态伦理学[J];理论学刊;1993年02期

3 阕素珍;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特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陈富全;试论构建生态伦理学的必要性与依据[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5 杨通进;论生态伦理学的人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6 柴文华;儒道观念与生态伦理断想[J];哲学研究;1990年01期

7 张云飞;生态伦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J];哲学动态;1991年05期

8 王艳芳;生态伦理学举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年03期

9 黄炎平,刘建金;生态伦理学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综述[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10 王斌,鄢朝晖,李姣,周晚田,龙艳;生态伦理学在环境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日亮;;试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朱晓鹏;;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的几点思考[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包美仙;;凸显生态伦理学在旅游高职教育中的地位[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4 韩永学;;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建立——对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补充[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杨佰义;;基于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6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茵;;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风景园林专业生态伦理教育探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伟;黄明;;论生态伦理的法律化——民法典草案绿色原则之检讨[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9 耿潇;;劳伦斯的小说与生态伦理问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吴春红;余超波;;重塑生态伦理 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西大学哲学系 张锐;生态伦理学的若干前沿问题[N];人民日报;2010年

2 张强;“诗意地居住”与生态伦理学[N];光明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罗俊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N];学习时报;2002年

4 唐凯麟;系统探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尝试[N];光明日报;2004年

5 雷健坤;生态伦理学的方法论意义[N];学习时报;2002年

6 雷毅;生态伦理学:一种新的道德启蒙[N];科技日报;2001年

7 江苏工业学院 周兰珍;走向现实的生态伦理实践[N];光明日报;2007年

8 向玉乔;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经济学[N];光明日报;2006年

9 曾建平;关注: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甘绍平;当代西方伦理学若干前沿问题[N];学习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敏;论生态伦理学的生态—整体论进路[D];吉林大学;2008年

2 于冰沁;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杨建玫;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洪梅;二程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鹏云;生态伦理学视野下的《弗兰肯斯坦》[D];重庆大学;2010年

2 邬天启;生态伦理学的观念、问题与出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3 晋文丽;当代西方生态伦理学中的环境协同论及其启示[D];山西大学;2012年

4 王晓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孙磊;略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杨晗;科学发展观与黑龙江生态大省建设[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7 陆天婧;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生态伦理教育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石荣霞;论道家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菁;以生态伦理学视角解读《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叶玲;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薇拉·凯瑟的作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8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68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c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