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凯尔泰斯小说的自传性书写
发布时间:2020-07-29 14:24
【摘要】:2002年,瑞典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犹太裔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因为他以个体的脆弱体验对抗历史的野蛮强权,并通过极具个性的文学创作揭示了人类恐怖的堕落与沉沦。凯尔泰斯在其小说中不断追溯自己生命中的决定性事件——奥斯维辛,笔者认为他对奥斯维辛的书写是一种自传性写作,本文旨在通过对凯尔泰斯自传体小说的研究,透析凯尔泰斯对大屠杀现象的反思,以及其自传性书写的意义。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引论部分,简要介绍凯尔泰斯的生平、作品、获奖情况以及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凯尔泰斯小说的自传性书写作了界定,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凯尔泰斯小说自传性书写的历史因由。本章意在通过对“大屠杀文学”群体创作特征的观照,将凯尔泰斯植入这一传统中,透析其个性化写作的历史因由。 第二章,凯尔泰斯小说自传性书写的核心内涵。这一章进一步考察凯尔泰斯小说的“集中营”主题与其创伤记忆之间的内在联系。凯尔泰斯的自传体小说通过对“无命运”的个体在极权统治下创伤体验的书写,呈现出对大屠杀及极权制度的反思。 第三章,凯尔泰斯小说自传性书写的个体意义。笔者运用当代创伤理论,透析凯尔泰斯自传性小说中对主人公身份、创伤心理的建构,从而探寻其自传体小说创作对个体的意义。 第四章,凯尔泰斯小说自传性书写的历史意义。这一章重点指出了奥斯维辛的记忆不仅是凯尔泰斯个人的创伤,也是一种集体创伤。他的自传性小说通过对个人创伤体验的描写,体现出那个时代拥有共同命运的个体的生存状态。 结语部分,归纳并总结本文的核心观点。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15.074
本文编号:2774083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15.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陶东风;;文化创伤与见证文学[J];当代文坛;2011年05期
2 张群;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痕——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大屠杀小说刍论[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周长才;描写纳粹集中营最另类的作家——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J];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4 张玉秀;曹然;;为了存在而表述——凯尔泰斯与匈牙利[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周明燕;凯尔泰斯的奥斯维辛情结[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钟志清;;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与幸存者作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2774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7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