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砂女》发表于昭和37年6月,于昭和38年获读卖文学奖,昭和43年在法国荣获最优秀外国文学奖。自此,安部公房一跃成为众多读者熟悉的作家。不仅是在日本国内,这部小说同时还被翻译成二十多国语言陆续发行。《砂女》也成为了20世纪日本文学走向世界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作品自发表以来虽然有众多中日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的先行研究都集中于对作品中男主人公的分析上,而对于作品中另一主人公砂女的分析少之甚少。然而,从安部将作品的题目定为“砂女”这一点来,女人在小说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也正是本论的写作动机所在。 有着“日本的卡夫卡”之称的安部公房,受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给我们展示了与之前的日本文学不同的表现方法和若干不同的小说形式。作品中多以人的异化,孤独感,焦躁等为主题,来探究真正的人的存在。《砂女》这部小说也不例外,可以说是安部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因而,本论以作品本身的内容发展为研究对象,对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的前后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来探求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 论文结构分为五部分: 序论,阐述了本篇论文的创作动机、意义、方法等。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作品本身的内容发展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将重点放在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的前后变化上,从而来探求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小说中关于沙漠的多重含义。这一章节中对整篇小说的中心背景沙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对沙漠情有独钟的安部公房,小说中安部的沙漠观以及小说中沙漠的象征意义,从而得出沙漠的二重特征和沙漠与现实社会的同质性。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陷入“人的丧失”状态的主人公的逃跑。在这一章节中,阐述了由于社会环境而导致的主人公的“人的丧失”以及主人公逃跑的本质。两位主人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但分析其生存状态可知,两人都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陷入“人的丧失”的状态。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男人唯一的兴趣就是从现实社会短暂地逃离到沙漠,在沙漠中采集昆虫标本,以名字被半永久的记载在大辞典上的形式来获得一种存在感。然而,名字是人的代号,只有人存在名字才变得有意义。名字,身份证明,契约书,使用许可证等等都是人的附属品,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人的存在而设置的。然而小说中的主人公男人却陷入了被这些虚拟物所支配,所控制的异化状态。他孤独,焦躁,多疑,对于周边的人,包括同事和妻子,总带着戒备的心理,对于与他人的交流也抱有一种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陷入了一种近乎自虐的孤独状态。异化孤独的男人此时无疑已经丧失了真正作为人的资格。此时的男人下意识的想要摆脱目前这种状况,对现实社会的不安恐惧和虚幻的欲望,于是开始了第一次短暂的逃离,但逃到沙漠后的男人发现沙漠中的生活并不如他想象中那样,出于对残酷的沙漠的不安和虚幻的欲望又展开了向现实社会的第二次逃离。由此得出了男人逃跑的本质,不难看出两次逃跑,均是对现状的不安虚幻的欲望的产物。从社会到沙漠,再从沙漠到社会,男人并没有单纯的因为逃离原有的环境而摆脱不安和欲望,由此也暗示了逃跑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给下文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另一主人公砂女为了摆脱之前四处奔走疲惫的生活来到沙漠。在沙漠中,她获得了看似不用奔走的自由和安定的生活,然而看似安定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在不用奔走就可获得安定的同时,她也被剥夺了奔走的权利。部落将女人仅仅作为劳动的工具,没有基本的人格尊严,甚至必要时可以轻易牺牲女人的性命。而女人对于部落却是无条件的依附,日复一日的挖沙逐渐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没有对部落不公正的待遇有任何抱怨。被爱乡精神所侵蚀的女人,劳动不在是为了生存所需,反之其存在是为了劳动所需。原本是为了保障人的生存而存在的共同体却逐渐剥夺了人的自我意识、被共同体的爱乡精神所支配的女人也就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由此也暗示出逃跑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阐述了沙漠中两人的重生。这一章中对生活在沙漠中数月之久的两人进行分析,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两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素不相识被迫生活在一起的两人,到两人之间产生了实质的感情联系,逐渐发展紧密联系的亲人关系。男人不再像过去那般孤独,而是有了亲人的羁绊。女人也不再是只关注沙的不完整的女人。哲学上说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变。以蓄水装置和女人的怀孕为契机,二人完成了质的飞跃,开始了从沙漠中的新旅程,实现了两人的重生。 结论,总结前三章可知,在激烈变化的现代,作为真正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也绝不会逃避,而是直面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存在。即使在现实社会中旧的通路已经无法使用,也会积极的接受,一直抱着探索新的通路的探索精神。无论是面对变化多端的社会,还是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作为真正的人,绝对不会逃离到他处,而是打破旧的认识构造,克服市民社会的日常性,在于他人的实际联系中寻求自我的存在。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313.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晶;试从紫姬形象看紫式部的理想女性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邹存峰;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从作品看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王川;刘晓艺;;寻找丢失的“自我”——从《砂女》看“自我认同”表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谭姗姗;;日本女作家林芙美子的战争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5 徐婷婷;;王维诗歌与芭蕉俳句之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徐凤娟;;从《为何不分手》看日本已婚女性的地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7 聂楠;;论禅宗民族作家——川端康成——兼评《雪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方舒;;从《赤茧》看安部公房的创作理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王梅;;“先生”为何自杀?——评夏目漱石的《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许王丽;;理智与情感的调合——从菊池宽作品的复仇主题探寻其价值判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曾华隽;;论h毒卫傻摹抖铡贰澄龃醋鞣椒ǖ淖患霸趆毒难е械奈恢梦侍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光辉;;试论夏目漱石的禅诗意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3 饶建华;东山魁夷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石圆圆;日本梦与中国乡:论周作人对风物的“寄情”书写[D];复旦大学;2011年
5 孙宁宁;日本地歌三味线角色的变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6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王天慧;横光利一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肖国栋;死亡视域下的鲁迅[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鲍同;山崎丰子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星;森欧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2 赵述晓;论大江和莫言的故乡想象与艺术超越[D];江南大学;2010年
3 林佳;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质[D];江南大学;2010年
4 罗丽文;社会性别视野下《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姚亚美;论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政良;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战争认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林秀;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静;《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焕香;夏目漱石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婷;芥川龙之介小说的艺术特征探微[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
278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