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哈代《命运的讽刺组诗》中的反讽艺术

发布时间:2020-08-13 13:35
【摘要】: 在英国的文学史上,托马期·哈代既是一位小说家也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出版了14部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及8卷诗集。他的小说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诗歌在近年也被研究得越来越多。在他的诗歌研究中,《1912-1913组诗》成果最多,然而与《1912-1913组诗》同一本诗集的组诗《命运的讽刺组诗》的研究却很有限。这一组诗歌生动逼真,忠于生活,反映了哈代对人类现实百态的审视。更为重要的是,反讽及戏剧叙述等艺术手法在这组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了哈代对人性弱点的批判。论文旨在研究文本中的四种反讽类型,进一步阐释反讽在《命运的讽刺组诗》中的美学价值。 除介绍与结论外,本文分为三章: 介绍部分交代了作家托马期·哈代的生活背景、及其对作家写作的影响;概述了文学界对哈代诗歌及《命运的讽刺组诗》的研究;说明了本文的框架结构、论述意义及目标。 第一章在阐明反讽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反讽这个文学手法在哈代小说中的两种基本的表现,旨在说明反讽这种手法在哈代作品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主要从言语层面和叙事层面上分析了《命运的讽刺组诗》中的言语反讽、戏剧反讽、情景反讽。言语层面的反讽主要表现在夸大陈述和克制陈述两方面,叙事层面的反讽主要表现在通过视角体现的戏剧反讽和情节体现的情景反讽;另外,本文从命运对人类的嘲弄的角度来细致地分析命运反讽。 第三章进一步阐释了哈代的反讽手法运用的美学价值,指出反讽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法,也是一种对世界、人生的一种认知方式。喜剧性是哈代反讽营造的艺术效果;人们在反思基础上对自我弱点与弊病的认知和超越是哈代反讽要达到的目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进一步强调了哈代反讽的运用不止于批判现实还在于激起人们的反思,从而超越自身的弊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体部分的三章紧密联系,旨在说明作为哈代小说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反讽—在其诗歌中也一样重要。哈代将大量的叙事手法运用于诗歌,这使他与同时代的作家区分开来。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561.0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啸龙;;关于《九歌》二《湘》的神灵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刘明明;;书信体小说的独特叙事魅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邵秀芳;;反讽的影像——由新批评到解构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4 沈卉;;悲剧性主题的喜剧言说——浅析韩国电影《欢迎来到东莫村》的悲喜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曹雪立;;解读西方“神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周宪;论艺术的哲学意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7 宇杰;历史之谜:从一种假说到科学的嬗变——兼谈维科对马克思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8 葛桂录;;另一种声音:维柯、巴雷蒂对“中国神话”的解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10 雷武锋;;论维柯的隐喻观[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晓鸣;;希腊女神的女人角色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颜水生;;历史的寓言性——莫言小说“种的退化”主题新解[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春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诗性智慧的历史透视[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杨彦斌;李建森;;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实践理性向度[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泓峻;;文学对语言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文学价值论研究维度[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6 徐国栋;;自然法与退化论——对J.2,1,11后部的破译[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7 陈艳波;马涛;;从文化哲学的视域看马克思的“实践”概念[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卢鹏;;拟制与法律的“异因生殖”——以英美法拟制为例[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9 刘珩;;文化转型:传统的再造与人类学的阐释[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10 廖学新;;水的精神分析——中国文化一瞥[A];东方丛刊(2000年第1辑 总第三十一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海萍;维柯的诗性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7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9 肖建喜;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陈刚;唐前蓬莱神话流变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叶;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诗性”魅力[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闫雪梅;民族文化视阈下广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高皓s

本文编号:2792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92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7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