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宫泽贤治童话中的自我认同主题

发布时间:2020-08-21 06:04
【摘要】:自我认同是就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蕴涵着内省性和建构性,是主体通过相互的社会交往使自身的价值观念重新定位的过程和结果。因为自我认同是对人自身价值的一种思考,因此自我认同的内容与生存感以及自我追求息息相关,并且自我认同的过程将会伴随着个人的思考而贯穿人的一生。 自我认同的过程受社会的极大影响。例如,明治维新前的传统的日本社会,等级森严、提倡集团意识,个人处于较稳定的等级社会里,对自我的认识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同时也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明治维新后,受东西文化与社会变革造成的冲击的影响,旧有的传统中为人们提供安全的框架与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个人对自我的关注度也会大大提升。因此处于这样社会之中的宫泽贤治,在创作童话时体现了对于“自我”主题的持续关注。 宫泽贤治自1918年起开始在家人面前朗读《蜘蛛、蛞蝓和狸》《双子星》,这被认为是宫泽贤治开始童话创作的起点。从1918年到1933年,宫泽贤治始终坚持童话创作的形式,“自我认同”是他童话创作中的重要的主题。宫泽贤治塑造出来的童话中人物的“自我”是不断变化。 本文以宫泽贤治的自我认同过程为内在线索,以不同时期宫泽贤治童话中的人物的自我认同的表现、变化过程为核心,对宫泽贤治的童话进行总体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正中后期以及昭和初期的历史背景下,宫泽贤治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对自身认识方面存在的内在困境以及心境变化,探索他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的精神路程,并指出正是因为宫泽贤治本人对自我的认识不断加深,所以才能塑造出童话人物的越加深刻的“自我”。 本文以1918年-1922年为第一阶段,1923年-1926年为第二阶段,1927年-1933年为第三阶段,分三个阶段逐一考察宫泽贤治对童话中人物“自我认同”的塑造,结合作品分析宫泽贤治自身在不同时期对“自我”的不同认知与构建,以期通过分析宫泽贤治对童话人物“自我”的不同塑造与态度,在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的呈现中实现对宫泽贤治作品以及他本人的多方面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313.0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睿才;;发掘自己的灵魂——长吉诗理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高明玉;;洛丽塔:一朵无意识浇灌出的“镜中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宋雪;谢劲秋;;俄狄普斯之旅——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裘德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黄静;;论施蛰存的小说理论与批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刘萍;;论奥菲利娅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王玲;;挣扎于人格结构漩涡中的溺水者——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7 郑勋;;剑与舞剑者之辩——东西作品中关于语言与人的本质关系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8 乔丽丽;黄彩金;;人生悲剧的背后——《荒山之恋》之悲剧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9 李朋;;梦幻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解读克莱的梦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樊丽娜;;“死亡之中有拥抱”——论伍尔夫的《达洛维太太》中的身份认同危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孙飞飞;;The only way to transcend is death——On the doomed death of Roderick i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靳雪梅;;社会学视角下的精神疾病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彭肜;;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认同与身份策略[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黄翊;;重要的只是身体——中国当代艺术中“双性同体”符号的分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6 刘俊杰;;试析《日出》中陈白露的自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杨眉;;论《健康人格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与特色——兼谈人格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8 杨木高;杨建伟;;绽放的凤仙花——一例冲动型人格障碍罪犯的案例分析报告[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春援;邹敖萍;秦绪花;陈荣荣;;论《内经》梦理论及临床意义[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潘霞;;法官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郁卉;政治实践与思想干预[D];南开大学;2010年

7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9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天时;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接骨师之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婷婷;《八月之光》中种族歧视下一个混血儿的悲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霞;弗洛伊德人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泓;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彭龙富;人性的限制与突围[D];湘潭大学;2010年

8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潘娴;网络暴力现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99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99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1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