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对话理论解读

发布时间:2020-08-27 09:20
【摘要】: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英国著名作家爱·摩·福斯特的第三部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小说的女主人公露西·霍尼彻奇被誉为福斯特作品中形象最丰满的人物。国内外学者从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文化批评等角度分析了露西的心灵成长过程,然而,却鲜有人运用对话理论探讨露西的精神世界。本论文运用俄国哲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及荷兰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的对话自我理论探讨露西的心灵从压抑到解放的过程。正是通过与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对话以及与自我的对话,露西才得以摆脱中产阶级独白的束缚,走出精神困境,重塑健全人格。 爱德华时代,社会的主导力量中产阶级具有典型的独白特征,以露西为代表的中产阶级未婚女子往往囿于独白的环境中,受制于关键他者的独白。一方面,露西的母亲和表姐为了防止她误入歧途,确保她享有中产阶级的财富和地位,对她进行温情式独白。该独白的特点是取消了听者的外位性,消除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露西的未婚夫塞西尔和毕比牧师对她进行专制性独白。该独白的特点是对客体的支配、控制、改造及同化。塞西尔的独白目的在于将露西置于从属地位,毕比牧师的独白目的在于引导露西走上独身之路,虔诚信仰上帝。在关键他者的双重独白下,露西的心灵受到严重压抑,无法健康成长。 在意大利旅行期间,露西通过与意大利文化及爱默生父子的对话开阔了眼界。意大利文化具有“狂欢式”特征,“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是对话的前提。在与意大利文化对话的过程中,露西被意大利人的自由和热情所感染,渴望与不同阶层的人交流;主权广场的谋杀案引发了露西对生活的思考,于是,她希望尽快成长,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一次愉快的郊游中,露西被一对恋人公开场合的亲昵打动,内心隐隐渴望炽热的爱情。与此同时,与露西在贝尔托利尼公寓偶遇的爱默生父子带给露西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与公寓里多数房客不同,爱默生父子属于具有对话思维、善于接受新思想的劳工阶层,他们的外位性和超视弥补了露西的视域缺陷。通过与爱默生父子的对话,露西重新审视了中产阶级价值观、人生观和爱情观,产生了全新的积极观点。老爱默生先生使露西明白文雅与否不是评判美丑的唯一标准,对宗教的盲目导致人们忽视了人的力量,爱情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自然炽热的感情。年轻的乔治鼓励露西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并唤起她对真爱的渴望。露西与意大利文化及与爱默生父子的对话均属于外部对话,为随之而来的内部对话做了充分准备。 最后,露西通过内部对话(与自我的对话)挣脱了束缚,获得思想的解放。露西的自我系统其实是个多声性的系统,该系统由内部立场和外部立场组成。依据对话自我理论,露西的心灵从压抑到解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旧自我无意识的保留,新旧我立场的冲突,自我创新的实现。去意大利旅行之前,由于露西受制于关键他者的独白,自我系统中缺乏对立的外部立场,对话难以实现。通过与意大利文化和爱默生父子的对话,露西脑海中产生的新观点唤醒了某些隐藏于她潜意识中的立场(如作为反叛者的我立场),同时,将一些新的积极立场引进自我系统(如追求真爱的我立场)。新旧立场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流动、冲撞,一度造成露西的思想混乱,几乎让她走上独身之路。关键时刻,爱默生先生鼓励露西坦率面对爱情,勇于为自由和欢乐奋斗,他的劝导让露西如醍醐灌顶般大彻大悟,内部的立场经过一番激烈斗争之后终于形成全新的我立场——平等、自由和真爱的追求者。至此,露西实现了自我创新,摆脱了精神困境。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彬;李维屏;;达雷尔《黑书》中自我与他者之生死变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04期

2 王干;;语言的碎片与状态的洪流——评文浪的《浮生独白》[J];大家;1995年01期

3 陈瑜;对话与独白:《离骚》抒情方式的重新解读[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汪洋萍;;钱的独白[J];绿风;2000年05期

5 霍艳;;寂寞的独白[J];青年文学;2002年06期

6 武跃速;宇宙人生的诉说——解读伍尔夫的诗小说《海浪》[J];国外文学;2003年01期

7 胡恒;;论叙事声音在电影艺术中的功能与意义[J];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男性独白[J];诗歌月刊;2006年11期

9 兹维坦·托多罗夫;史忠义;;对话与独白:巴赫金与雅各布森[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黄玫;;文学作品中的作者与作者形象——试比较维诺格拉多夫和巴赫金的作者观[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华;林硕;;自我他者与和谐世界的构建——从“全球史”视野的思考[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于文秀;;论生态文明的自我范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魏红珊;;欲望的身体与分裂的自我——以郭沫若的小说为例[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4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王国志;王岗;郭华帅;;太极拳:一种体认和谐的典型音符[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孙宜君;王建彦;;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李云海;张继红;;浅议科普场所科普剧的创作表演[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潘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面孔”及我的版画创作[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9 霍克冬;;从安德森的《森林之死》到张爱玲的《花凋》[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10 宋娟;木斋;;从记录功能和叙事手法看《诗经》的散文性[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林;独白的见证[N];美术报;2011年

2 王康;回溯源头活水:独白与对话[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3 晓白;庄家独白[N];江苏经济报;2000年

4 高文惠;自我与他者[N];文艺报;2005年

5 记者 孙国栋;给我们的教育是活生生的[N];中国船舶报;2000年

6 张耀杰;《老子传》的独白与对话[N];经济观察报;2010年

7 郭启宏;编剧独白[N];文艺报;2002年

8 白青;一名估价师的真情独白[N];中国建设报;2002年

9 米保林;心灵的独白[N];中国矿业报;2002年

10 傅书华;从女性独白到两性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关英菊;从“独白”到“对话”[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智航;论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D];吉林大学;2010年

3 孙景强;外部解构—独白或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文军;自我、他者、世界[D];山东大学;2011年

5 关重;享利·詹姆斯小说的成长—认知主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贺蕾;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欣;《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对话理论解读[D];安徽大学;2010年

2 王丽恒;自我与他者的较量[D];重庆大学;2011年

3 张芬芬;自我与他者[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4 李艳华;廉政建设的政通障碍以及民主对话的出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夏慧;论走向生命对话的教育[D];河南大学;2005年

6 金自如;从“独白”到“对话”[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林功成;对话与独白:现代交谈文化的两种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彭逢春;谭恩美小说中的对话性[D];湘潭大学;2005年

9 樊丽娜;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太太》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危机[D];南昌大学;2009年

10 李琪;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05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05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2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