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Gnomon:乔伊斯《都伯林人》中从未知到获知的隐喻

发布时间:2020-09-01 18:24
   “Gnomon”是乔伊斯的小说集《都伯林人》的三个关键词之一。和另外的两个关键词“瘫痪”、“买卖圣职罪”一样,“gnomon”暗示了作品的统一性。本文将通过对《都伯林人》的关键词之一“gnomon”的词源意义、书面意义(磬折形的几何特点)以及整部作品的深入剖析来探讨“gnomon”的隐喻意义。 本文的第一章是对“gnomon”的词源意义和它的几何意义以及这两者的联系的探索。“Gnomon”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γνωμων”一词,原意是指:判断、指示、或知者;在《都伯林人》中“gnomon”的意义是磬折形——将一个平行四边形从一角切去一个相似但较小的平行四边形后形成的几何图形。两个意义分别对应“gnomon”在《都伯林人》中的两个隐喻:其希腊语源意义是《都伯林人》教化目的的隐喻,即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读者获得了从未知到获知的转换。其几何意义是“突转”这个写作技巧的隐喻,“突转”的使用有效地促成了认知的转换。 第二章从gnomon的希腊语源意义——判断、指示、知者出发进行探讨,并借用认知诗学中的相关理论论述“gnomon”所隐射的《都伯林人》的创作目的:对应《都伯林人》中的故事顺序安排——由无知的小孩写到大人,读者通过阅读《都伯林人》获得了对生活各方面的认识,由此从对自己的生活困境的未知状态引渡到获知状态,并最终开始反思自身。由于开篇《姐妹》和末篇《死者》分别对应了认识的开始和获得,本文的前二章将对这两个故事进行重点分析。为使认知过程和各个故事的顺序安排系统地联系起来,本文将把读者的认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个人理想,爱之情感,家庭关系,以及宗教信仰。对以上各个方面的认识并非一一独立获得,而是像《都伯林人》的故事编排一样,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逐步获得积累。 在第三章,笔者通过分析“gnomon”作为磬折形这个整体呈现L状的几何图形来探讨《都伯林人》写作技巧——突转:突转就像磬折形的折角,有力的促进了读者的自我认识。突转不仅存在于故事情节的变换,更体现在读者反应上。《都伯林人》总体上给人感觉情节单一,缺乏变化,但简单的情节和读者期待之间的冲突所产生的突转效果却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认识。本章分两个部分来论述突转技巧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第一部分从突转和顿悟的不同点出发,论述两者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认为顿悟实际上是突转的效果之一,读者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获得认知的转化。第二部分总体论述全书突转的表现和在促成认知转换方面的功能;通过大量的突转,使读者对生活的认知不断地积累和强化。 本文结论指出“gnomon”的深刻隐喻在于将整部作品有机地统一起来,它代表了在作品的两条轴线上:横轴(对应由未知到获知的转换)和纵轴(对应转换实现的方式:突转)帮助读者实现从未知到获知的转化。并提出了仍待解决的不足之处。
【学位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5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梅;乔伊斯的文学实验精神在小说整体布局中的体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杨学民;反讽和讽刺——台湾作家欧阳子的小说叙述策略[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5期

3 李漫萍;寓意隽永的象征——试论乔伊斯短篇小说的象征艺术[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魏少敏;;乔伊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改革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吴云龙;;乔伊斯与伍尔夫作品中内心独白使用比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申迎丽,孙致礼;由《尤利西斯》中译本看小说翻译中叙事视角的传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仝亚辉;《尤利西斯》的意识流语言变异与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余爱霞;;《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父亲形象与及物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刘宝强;高莉莉;;爱尔兰身份的寻求——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中的乔伊斯和叶芝[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徐丹;现实与神话:跨越时空的握手——《尤里西斯》与《奥德赛》的对比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彭保良;;从《尤利西斯》的反英雄主题看都柏林人的伦理道德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赵光旭;“化身诗学”与意义生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吴显友;《尤利西斯》的前景化语言特征[D];河南大学;2005年

4 胡琳;欧洲近代长篇小说成型过程中的史诗距离与文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7 李巧慧;论《尤利西斯》中的现代身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谌晓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意识流下的抗争与顿悟[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余爱霞;[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3 周朝伟;从跨文化角度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地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春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象征手法[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梁庆标;乔伊斯的犹太意识与世界视野[D];苏州大学;2003年

6 胡琳;叙事文学史上的三级跳[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黄顺红;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变形——从《尤利西斯》的英汉翻译谈起[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朝;妙笔点活芸芸众生相[D];吉林大学;2004年

9 薛海燕;都柏林人是如何在乔伊斯笔下瘫痪的[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10 刘月;艺术与心灵的成长:分析《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斯蒂芬的语言[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100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100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b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