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在中美两国的接受研究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712.07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章的思路
第2章 《飘》在中美两国的起起落落及共同的接受视角
2.1 《飘》在中国的起起落落
2.2 《飘》在美国的接受概况
2.3 中美两国共同的接受角度
第3章 作品基本伦理价值与美学价值的接受
3.1 基本伦理价值的接受
3.2 美学价值的接受
3.3 接受理论的阐释
第4章 两个女性形象的接受
4.1 斯佳丽:女性主义代言人
4.2 媚兰:传统价值观的化身
4.3 “各取所需”的接受
第5章 乡土意识的接受
5.1 《飘》的乡土意识在美国的接受
5.2 《飘》的乡土意识在中国的接受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俊;揭力勤;;从语篇连贯论《飘》的两个中译本[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2 赵会会;翟明明;;中美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分析[J];神州;2011年17期
3 高学群;;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董卫平;;生活中的强者 乱世中的英雄——《飘》女主人公郝思嘉性格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谢海燕;;《飘》中瑞德·巴特勒的形象魅力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6 岳凤霞;;从《癌症楼》到《飘》——谈文学作品地位与统治者的关系[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7 闫欣;;《飘》于我心[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8 张丽萍;;郝思嘉性格魅力探析[J];甘肃教育;2011年17期
9 孙国维;;柴泽民回忆向卡特总统递交国书[J];公关世界;2009年03期
10 邓全伦;戴小河;;尘封的中美合作所真相[J];工会博览(下旬刊);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海霞;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沈志忠;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3 马丹;中美对外贸易体制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马伟宁;中美军事合作: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永德;基于中美比较视角的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和晋予;中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曾军;中美经济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李云龙;1954-1955年中美台海危机管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董义春;中美两国兽药管理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德刚;中美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制度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2 霍连娟;中美高校篮球文化比较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3 冯永琦;中美经济波动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马冬菊;中美城镇老年人养老对比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5 施海娥;中美中小学统计概率内容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盛巧雅;中美两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姜嶓;中美当代纤维艺术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王伟东;中美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陈婵婷;中美内幕交易犯罪立法之比较[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10 杨婧;中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发展之比较[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70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70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