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中的多重空间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2 15:24
《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品,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深遂的思想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英美乃至世界文坛上享誉至今。从诞生之初到现在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中有着丰富和复杂的深层意蕴,有对人性中善与恶、爱与恨、犯罪与救赎的真诚探索,也有对人类道德伦理的心理嬗变历程的真实描绘,许多文学评论家曾用不同的理论来解析这部作品,使得这部作品的深意不断被挖掘出来。这部作品有鲜明的宗教性,女主人公海丝特的悲惨遭遇就表现了清教徒对异己教派的排斥与残杀、清教教规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红字》中有对人物心理的精彩描写,所以也有很多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另外,霍桑精湛的写作技巧也在这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是历代学者和评论家关注的焦点。《红字》中的空间特征历来被关注的较少,文学作品中既有时间因素也有空间因素,但在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中,空间却被长期忽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空间因素逐渐被重视起来,出现了一个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约瑟夫·弗兰克提出的空间形式理论,在后来学者的努力下,这一理论逐渐得以完善和成熟。本文运用...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空间形式理论概述及其对理解《红字》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叙事学的空间转向
第二节 空间形式理论的内涵及价值
第三节 空间形式理论对理解《红字》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红字》中物理空间的搭建及其意义
第一节 三位主人公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
第二节 三位主人公相见的空间及意义
第三章 《红字》结构空间的组织安排及其意义
第一节 时间因素的弱化和消解所彰显的空间特点
第二节 空间形式手法的运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J]. 龙迪勇.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7)
[2]《红字》的叙述学阐释[J]. 袁群,詹婷. 宜春学院学报. 2009(03)
[3]多重空间的构建——论《红字》的空间叙事艺术[J]. 毛凌滢.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5)
[4]空间哲学与空间政治——福柯异托邦理论的阐释与批判[J]. 汪行福. 天津社会科学. 2009(03)
[5]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J]. 崔海妍.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1)
[6]从《红字》看清教——谈清教观在《红字》中的体现[J]. 贺宇涛. 名作欣赏. 2008(22)
[7]空间生产的逻辑[J]. 林晓珊. 理论与现代化. 2008(02)
[8]“并置”的艺术——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形式解读[J]. 李丹,魏晓鹃,李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9]论空间叙事的兴起[J]. 周和军. 当代文坛. 2008(01)
[10]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J]. 程锡麟. 江西社会科学. 2007(11)
博士论文
[1]空间叙事学[D]. 龙迪勇.上海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霍桑思想的矛盾性及其在《红字》中的体现[D]. 刘晓宁.山东大学 2008
[2]空间诗学[D]. 杨有庆.兰州大学 2007
[3]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化追求[D]. 李丹.重庆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31988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空间形式理论概述及其对理解《红字》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叙事学的空间转向
第二节 空间形式理论的内涵及价值
第三节 空间形式理论对理解《红字》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红字》中物理空间的搭建及其意义
第一节 三位主人公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
第二节 三位主人公相见的空间及意义
第三章 《红字》结构空间的组织安排及其意义
第一节 时间因素的弱化和消解所彰显的空间特点
第二节 空间形式手法的运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J]. 龙迪勇.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7)
[2]《红字》的叙述学阐释[J]. 袁群,詹婷. 宜春学院学报. 2009(03)
[3]多重空间的构建——论《红字》的空间叙事艺术[J]. 毛凌滢.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5)
[4]空间哲学与空间政治——福柯异托邦理论的阐释与批判[J]. 汪行福. 天津社会科学. 2009(03)
[5]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J]. 崔海妍.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1)
[6]从《红字》看清教——谈清教观在《红字》中的体现[J]. 贺宇涛. 名作欣赏. 2008(22)
[7]空间生产的逻辑[J]. 林晓珊. 理论与现代化. 2008(02)
[8]“并置”的艺术——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形式解读[J]. 李丹,魏晓鹃,李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9]论空间叙事的兴起[J]. 周和军. 当代文坛. 2008(01)
[10]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J]. 程锡麟. 江西社会科学. 2007(11)
博士论文
[1]空间叙事学[D]. 龙迪勇.上海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霍桑思想的矛盾性及其在《红字》中的体现[D]. 刘晓宁.山东大学 2008
[2]空间诗学[D]. 杨有庆.兰州大学 2007
[3]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化追求[D]. 李丹.重庆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31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931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