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传统与现代之间——乔治·艾略特笔下的乡村

发布时间:2021-02-17 05:57
  乔治艾略特,英国女作家,直到四十岁才创作发表长篇小说,她的出身和她的创作年龄段让她的早期作品不可避免地与记忆中的乡村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儿时记忆中的英国的简朴恬静的田园生活始终鲜活的存在她的作品中,让她的作品充满眷念、怀旧、唯美之情。本论文分三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主要是艾略特的文学创作与乡村的渊源:艾略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比德》描写的就是一个关于英国中部乡村的故事。第二部长篇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更是以艾略特早年的家乡生活为蓝本。《织工马南》描述的也是一种古老的乡村生活。第二部分透视艾略特的这三部作品中的乡村景观和乡村生活描写并揭示乡村居民的生存状态。在艾略特的小说中,乡村景观和乡村生活极具传统美而又糅合些许现代的批判思考色彩。同时,艾略特通过文本中主人公以及周围乡村居民们生活再现了大工业革命背景下乡村生存这一严肃而又深刻的问题。第三部分分析三部作品中乡村叙事并揭示其背后的文化选择。对乡村的真实描述,不止蕴含了艾略特的情感倾向和思想困惑,同时也渗透了她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她用自己边缘的声音质疑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及其蕴含的意识形态。可以说,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之间,艾略特的...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艾略特与乡村
    1.1 文学与乡村的互动
    1.2 艾略特与乡村的结缘
第二章 艾略特笔下的乡村
    2.1 乡村景观
    2.2 乡村生存
第三章 乡村叙事
    3.1 独特的叙述形式
    3.2 乡村叙述背后的文化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身份与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创作[J]. 金琼.  名作欣赏. 2007(12)
[2]乔治·艾略特伦理道德观的艺术表现[J]. 袁翠珍.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3]文学与乡村[J]. 黄毓璜.  文艺评论. 2007(01)
[4]相互映照的镜子——解读乔治·艾略特与其半自传体小说《弗洛伊斯河上的磨坊》[J]. 苏丽,李青玉.  当代经理人. 2006(12)
[5]乔治·艾略特的妇女观及其渊源[J]. 陈明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5)
[6]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乔治·爱略特对工业革命的反思[J]. 丁光.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08)
[7]“向城求生”的现代化诉求——90年代以来新乡土叙事的一种考察[J]. 轩红芹.  文学评论. 2006(02)
[8]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J]. 陈明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S2)
[9]《弗洛斯河磨坊》“败笔”质疑[J]. 廖昌胤.  外国文学. 2005(04)
[10]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J]. 刘玉.  外国文学研究. 2005(01)

硕士论文
[1]《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道德主题解读[D]. 刘淑君.吉林大学 2008
[2]从简·奥斯丁到乔治·艾略特[D]. 王亚青.南京师范大学 2006
[3]乔治·爱略特:一位女权主义先驱[D]. 宋萍.安徽大学 2006
[4]激流中的守望[D]. 苏娜娜.吉林大学 2006
[5]乔治·爱略特的道德思想和女性观[D]. 李耀辉.苏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37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037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3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