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维度与时间视角之功能性差异《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进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1 06:53
本文意在研究《麦田的守望者》文本的叙事进程和内在动力,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尝试通过理论推导而非感性分析,对“如何辨识小说中第一人称叙事者与隐含作者声音”这个问题加以解释。第一章通过对小说中组成故事的事件和彼此间的聚合方式的功能性梳理,得出小说的进程源自纵向上的功能差异,而非横向上的逻辑联系的结论。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别论述这种纵向上的功能差异如何产生叙事动力。其中,第二章将焦点集中在人物自身维度的二重性,以及作者对其中某一维度的选择性规避或控制进行探讨,分析人物维度和功能的差异如何产生叙事动力;第三章首先探讨小说在文本空间和故事时间在层级结构上相似的嵌套结构,接下来考察同一人物视角在不同故事时间纵向层级上的功能性差异怎样产生叙事动力。本文力求让理论与文本相互映照——不仅要用叙事学相关理论解决文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将理论敞开,接受《麦田里的守望者》对叙事进程与动力研究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叙事进程:纵向功能差异
第一节 情节:事件的组合方式
第二节 叙事进程因循原则
第二章 人物的维度:行动者与评论者
第一节 维度的二重性
第二节 维度的消失与功能性缺乏
第三章 嵌套结构与时间视角
第一节 故事时间与文本空间
第二节 时间视角:行动时间同步的视角与事后讲述的视角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新析[J]. 张欲晓. 社会科学辑刊. 2006(02)
[2]《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J]. 张桂霞. 洛阳大学学报. 2004(03)
[3]The Catcher in the Rye(Chapter3)[J]. J.D.Salinger. 英语学习. 2002(01)
[4]逃逸与反叛——评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J]. 李征戎. 外国文学研究. 1997(03)
[5]《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正统文化语言[J]. 罗世平. 外国文学评论. 1994(01)
[6]《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局外人的形象[J]. 罗世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1)
本文编号:3044000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叙事进程:纵向功能差异
第一节 情节:事件的组合方式
第二节 叙事进程因循原则
第二章 人物的维度:行动者与评论者
第一节 维度的二重性
第二节 维度的消失与功能性缺乏
第三章 嵌套结构与时间视角
第一节 故事时间与文本空间
第二节 时间视角:行动时间同步的视角与事后讲述的视角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新析[J]. 张欲晓. 社会科学辑刊. 2006(02)
[2]《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J]. 张桂霞. 洛阳大学学报. 2004(03)
[3]The Catcher in the Rye(Chapter3)[J]. J.D.Salinger. 英语学习. 2002(01)
[4]逃逸与反叛——评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J]. 李征戎. 外国文学研究. 1997(03)
[5]《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正统文化语言[J]. 罗世平. 外国文学评论. 1994(01)
[6]《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局外人的形象[J]. 罗世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1)
本文编号:3044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044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