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小说”
发布时间:2021-02-26 23:41
"自小说"这个概念,提出已接近半个世纪,叙述学界一直没有给予比较明确的定义。在今日许多评论者的用法中,"自小说"大致上即"自传体小说"的缩略词。从叙述学角度分析作者与叙述者和人物的关系,自传体小说可以分成四个亚类:"自传小说""仿自传小说""类自传小说"以及严格意义上的"自小说"。严格的自小说,最大特征是第三人称隐形叙述者,但让视角人物主人公与作者同名或几乎同名。"自小说"概念已经扩展到自画像、自拍、自电影等其他视觉媒介体裁。这样一种自我描述,让作者既认同主人公,又拒绝这种认同。在情节中人物有超越作者有限经历的自由,而作者可以对作品体现的自己进行更无情的剖析,"自小说"的特殊戏剧化写作方式,是作者"让渡"自己的一部分主体性,从而给作品以特殊的张力。
【文章来源】:江海学刊.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自传,作者即叙述者,即主人公而第一人称自传小说的构造就比较复杂,下,,
下面的图示改自热奈特提出的图示:图1自传,作者即叙述者,即主人公而第一人称自传小说的构造就比较复杂,下图中的等线,是无法在文本中得到确定的,需要研究者研究作者生平之外因素,才能得到确认。图2第三人称小说,作者非叙述者,非主人公但是自小说autofiction的格局很特殊:图3自小说,作者非叙述者,却即主人公其中第一张图作者=叙述者=主人公,第一个等号表示纪实叙述,第二个等号表示自传;而第二张图,作者不等于叙述者,因为是第三人称叙述;而作者等于主人公,说明是自传,只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自传,可见热奈特用Autofiction此词,指的是我们上面说的第四类,即狭义的“自小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张表:广义自小说自传小说仿自传小说类自传小说狭义自小说典型作品托尔斯泰自传追忆逝水年华大卫·科波菲尔城堡叙述者显身显身隐身隐身主人公与作者名字同名变相同名不同名同名或变相同名主人公与作者联系大致合一可以大致合一可以大致合一可以大致合一视觉媒介“自小说”上面已经提到过了,名字并不是作者可以借给主人公的唯一因素,实际上名字只是在第三人称自传小说中最明显,最容易与作者产生“合一感觉”的因素,其他因素,包括杜布罗夫斯基自己提出的主人公可以与作者共享“年龄,职业,社会文化地位,向往等”?瑏瑢。因此,凡是自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导演会尽可能找与作者(在小说所描述的时代)的照片相仿的演员。我们可以在卡夫卡《审判》与《城堡》的电影中看到与卡夫卡脸容非常相似的演员;在杜拉斯《情人》与《中国北方的情人》电影中出演的简·马奇(JaneMarch)则尽量朝杜拉斯年轻时候的照片化妆。主人公借了容颜,改编的影片就比原小说更具有“自小说”的色彩。因此,不奇怪,在当代文化视觉
下面的图示改自热奈特提出的图示:图1自传,作者即叙述者,即主人公而第一人称自传小说的构造就比较复杂,下图中的等线,是无法在文本中得到确定的,需要研究者研究作者生平之外因素,才能得到确认。图2第三人称小说,作者非叙述者,非主人公但是自小说autofiction的格局很特殊:图3自小说,作者非叙述者,却即主人公其中第一张图作者=叙述者=主人公,第一个等号表示纪实叙述,第二个等号表示自传;而第二张图,作者不等于叙述者,因为是第三人称叙述;而作者等于主人公,说明是自传,只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自传,可见热奈特用Autofiction此词,指的是我们上面说的第四类,即狭义的“自小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张表:广义自小说自传小说仿自传小说类自传小说狭义自小说典型作品托尔斯泰自传追忆逝水年华大卫·科波菲尔城堡叙述者显身显身隐身隐身主人公与作者名字同名变相同名不同名同名或变相同名主人公与作者联系大致合一可以大致合一可以大致合一可以大致合一视觉媒介“自小说”上面已经提到过了,名字并不是作者可以借给主人公的唯一因素,实际上名字只是在第三人称自传小说中最明显,最容易与作者产生“合一感觉”的因素,其他因素,包括杜布罗夫斯基自己提出的主人公可以与作者共享“年龄,职业,社会文化地位,向往等”?瑏瑢。因此,凡是自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导演会尽可能找与作者(在小说所描述的时代)的照片相仿的演员。我们可以在卡夫卡《审判》与《城堡》的电影中看到与卡夫卡脸容非常相似的演员;在杜拉斯《情人》与《中国北方的情人》电影中出演的简·马奇(JaneMarch)则尽量朝杜拉斯年轻时候的照片化妆。主人公借了容颜,改编的影片就比原小说更具有“自小说”的色彩。因此,不奇怪,在当代文化视觉
本文编号:3053337
【文章来源】:江海学刊.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自传,作者即叙述者,即主人公而第一人称自传小说的构造就比较复杂,下,,
下面的图示改自热奈特提出的图示:图1自传,作者即叙述者,即主人公而第一人称自传小说的构造就比较复杂,下图中的等线,是无法在文本中得到确定的,需要研究者研究作者生平之外因素,才能得到确认。图2第三人称小说,作者非叙述者,非主人公但是自小说autofiction的格局很特殊:图3自小说,作者非叙述者,却即主人公其中第一张图作者=叙述者=主人公,第一个等号表示纪实叙述,第二个等号表示自传;而第二张图,作者不等于叙述者,因为是第三人称叙述;而作者等于主人公,说明是自传,只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自传,可见热奈特用Autofiction此词,指的是我们上面说的第四类,即狭义的“自小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张表:广义自小说自传小说仿自传小说类自传小说狭义自小说典型作品托尔斯泰自传追忆逝水年华大卫·科波菲尔城堡叙述者显身显身隐身隐身主人公与作者名字同名变相同名不同名同名或变相同名主人公与作者联系大致合一可以大致合一可以大致合一可以大致合一视觉媒介“自小说”上面已经提到过了,名字并不是作者可以借给主人公的唯一因素,实际上名字只是在第三人称自传小说中最明显,最容易与作者产生“合一感觉”的因素,其他因素,包括杜布罗夫斯基自己提出的主人公可以与作者共享“年龄,职业,社会文化地位,向往等”?瑏瑢。因此,凡是自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导演会尽可能找与作者(在小说所描述的时代)的照片相仿的演员。我们可以在卡夫卡《审判》与《城堡》的电影中看到与卡夫卡脸容非常相似的演员;在杜拉斯《情人》与《中国北方的情人》电影中出演的简·马奇(JaneMarch)则尽量朝杜拉斯年轻时候的照片化妆。主人公借了容颜,改编的影片就比原小说更具有“自小说”的色彩。因此,不奇怪,在当代文化视觉
下面的图示改自热奈特提出的图示:图1自传,作者即叙述者,即主人公而第一人称自传小说的构造就比较复杂,下图中的等线,是无法在文本中得到确定的,需要研究者研究作者生平之外因素,才能得到确认。图2第三人称小说,作者非叙述者,非主人公但是自小说autofiction的格局很特殊:图3自小说,作者非叙述者,却即主人公其中第一张图作者=叙述者=主人公,第一个等号表示纪实叙述,第二个等号表示自传;而第二张图,作者不等于叙述者,因为是第三人称叙述;而作者等于主人公,说明是自传,只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自传,可见热奈特用Autofiction此词,指的是我们上面说的第四类,即狭义的“自小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张表:广义自小说自传小说仿自传小说类自传小说狭义自小说典型作品托尔斯泰自传追忆逝水年华大卫·科波菲尔城堡叙述者显身显身隐身隐身主人公与作者名字同名变相同名不同名同名或变相同名主人公与作者联系大致合一可以大致合一可以大致合一可以大致合一视觉媒介“自小说”上面已经提到过了,名字并不是作者可以借给主人公的唯一因素,实际上名字只是在第三人称自传小说中最明显,最容易与作者产生“合一感觉”的因素,其他因素,包括杜布罗夫斯基自己提出的主人公可以与作者共享“年龄,职业,社会文化地位,向往等”?瑏瑢。因此,凡是自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导演会尽可能找与作者(在小说所描述的时代)的照片相仿的演员。我们可以在卡夫卡《审判》与《城堡》的电影中看到与卡夫卡脸容非常相似的演员;在杜拉斯《情人》与《中国北方的情人》电影中出演的简·马奇(JaneMarch)则尽量朝杜拉斯年轻时候的照片化妆。主人公借了容颜,改编的影片就比原小说更具有“自小说”的色彩。因此,不奇怪,在当代文化视觉
本文编号:3053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053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