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叶辛的小说《模仿者》的复调艺术
发布时间:2021-05-11 19:31
二十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俄罗斯被称为“停滞时期”,在这一时期活跃在苏联文坛的是被称为“40岁一代”的作家”,他们的创作主要通过对城市日常生活的描写,观察和认识这个社会的问题,但往往并不给出结论。谢·叶辛作为40岁一代作家的重要成员,也秉承这一创作宗旨,但他对这一题材做了自已独特的处理,他把果戈里的讽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复调艺术进行了巧妙的融合,这一创作特征最为集中地反映在他的成名代表作《模仿者》中。本文拟以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为依据,对叶辛的小说《模仿者》的复调艺术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阐述。复调艺术首先体现在美学观念上,在文中作者与主人公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对主人公的人生叙述中展开对话与辩争,实现了叙述的复调——作者与主人公的“大型对话”。在对话中二者的关系也从开始的对立走向了理解,进而将作者、主人公及至读者引向思索。复调艺术其次体现在小说的人物与情节设置上,在整个小说的文本结构中复调的艺术手法贯穿始终。人物与情节的设置上两两对照或对映,四组人物与情节的对位关系,使得不同的意识与思想超越时空展开对话,也使主人公和读者在这些关联结构中都更好得认清主人公的本质...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谢·叶辛与《模仿者》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一炮走红的《模仿者》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复调小说述略
1.3.1 复调小说理论
1.3.2 复调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1.3.3 复调小说的价值
2. 叙述的复调——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
2.1 对立
2.2 理解
2.3 思考
3. 结构的复调——情节、人物的对位
3.1 可怜的母亲
3.2 不一样的爱情
3.3 不一样的成才之路
3.4 妻子—同貌人
4. 人物的复调——主人公的自我对话
4.1 两个自我的对话
4.2 自我对话的另一种类型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复调小说主人公独立性地位合理性质疑[J]. 谭文华,林丽.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2]巴赫金复调理论的人学内涵[J]. 段建军. 学术月刊. 2009(08)
[3]浅析复调音乐与复调小说[J]. 周上. 民族音乐. 2009(04)
[4]试论巴赫金的两种“对话”[J]. 孙红林. 文化学刊. 2009(02)
[5]对话:人的存在特性——论巴赫金的对话主义[J]. 祁晓冰. 广西社会科学. 2008(09)
[6]作为叙事学的对话——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J]. 祁晓冰.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7]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哲学意蕴[J]. 缑广飞. 国外文学. 2008(03)
[8]多重的交响——试用对话理论解读《喜福会》[J]. 李冰芷.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02)
[9]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之比较[J]. 黄光伟. 文艺评论. 2007(06)
[10]思想遮蔽心灵——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析疑[J]. 张晓玥. 学术月刊. 2007(04)
硕士论文
[1]论巴赫金的杂语理论[D]. 张吉洋.扬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81977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谢·叶辛与《模仿者》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一炮走红的《模仿者》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复调小说述略
1.3.1 复调小说理论
1.3.2 复调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1.3.3 复调小说的价值
2. 叙述的复调——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
2.1 对立
2.2 理解
2.3 思考
3. 结构的复调——情节、人物的对位
3.1 可怜的母亲
3.2 不一样的爱情
3.3 不一样的成才之路
3.4 妻子—同貌人
4. 人物的复调——主人公的自我对话
4.1 两个自我的对话
4.2 自我对话的另一种类型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复调小说主人公独立性地位合理性质疑[J]. 谭文华,林丽.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2]巴赫金复调理论的人学内涵[J]. 段建军. 学术月刊. 2009(08)
[3]浅析复调音乐与复调小说[J]. 周上. 民族音乐. 2009(04)
[4]试论巴赫金的两种“对话”[J]. 孙红林. 文化学刊. 2009(02)
[5]对话:人的存在特性——论巴赫金的对话主义[J]. 祁晓冰. 广西社会科学. 2008(09)
[6]作为叙事学的对话——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J]. 祁晓冰.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7]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哲学意蕴[J]. 缑广飞. 国外文学. 2008(03)
[8]多重的交响——试用对话理论解读《喜福会》[J]. 李冰芷.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02)
[9]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之比较[J]. 黄光伟. 文艺评论. 2007(06)
[10]思想遮蔽心灵——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析疑[J]. 张晓玥. 学术月刊. 2007(04)
硕士论文
[1]论巴赫金的杂语理论[D]. 张吉洋.扬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81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18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