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21-05-16 23:39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5)的重要作家,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相当的影响。芥川龙之介汉学素养深厚,其创作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渊源甚深。“芥川龙之介与中国”课题也日益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对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将这些中国女性形象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讨论。通过文本细读,重点分析各个时期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的不同表现、特征及其蕴含的思想内涵、审美夙求和时代意义。通过考察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探究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艺术观,以及其对中国古代、近代的感悟和理解。作为芥川龙之介理想与欲望投射的中国女性形象,她们的整体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脉络,正是芥川心灵世界的展现和不断追求精神解脱的历程。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日本学界的芥川龙之介研究
二、中国学界的芥川龙之介研究
三、“芥川龙之介与中国”课题的研究概况
四、分期界定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 1921年3月之前的中国女性形象
第一节 芥川龙之介的汉学素养
第二节 善与爱的寄托
第三节 与中国文人的审美认同
第四节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探源
第二章 1921年3月至1923年期间的中国女性形象
第一节 “去中国”的愿望以及愿望的实现
第二节 中国女性群像的展示
第三节 游离于沉醉和警醒之间——痛苦的旅行者
第三章 1924年至1927年期间的中国女性形象
第一节 对中国女性的反思
第二节 野性美的发掘
第三节 最后的幻想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穿越叙事的迷雾——芥川龙之介《竹林中》解读[J]. 沈文慧. 名作欣赏. 2007(24)
[2]论20世纪初先进女性的自立观[J]. 陈文联.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5)
[3]“湖南的扇子”:芥川龙之介文学意识及其中国观之变迁[J]. 邱雅芬. 外国文学研究. 2006(04)
[4]从奇异到平实——对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历程的一种读解[J]. 刘吟舟. 学术交流. 2006(04)
[5]论芥川龙之介的早期汉诗[J]. 邱雅芬,沈雪侠.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01)
[6]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J]. 李秀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11)
[7]论芥川龙之介的中晚期汉诗[J]. 邱雅芬,刘文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8]盲点的破壳——近十年来芥川龙之介研究综述[J]. 唐琼.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03)
[9]试论芥川龙之介《鼻子》的深层意蕴[J]. 肖书文.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5)
[10]现代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接受[J]. 秦刚.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02)
博士论文
[1]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 杜文倩.山东大学 2006
[2]民国娼妓问题研究[D]. 张超.武汉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D]. 孙立春.中国海洋大学 2005
[2]芥川龙之介和中国形象[D]. 唐琼.西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90630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日本学界的芥川龙之介研究
二、中国学界的芥川龙之介研究
三、“芥川龙之介与中国”课题的研究概况
四、分期界定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 1921年3月之前的中国女性形象
第一节 芥川龙之介的汉学素养
第二节 善与爱的寄托
第三节 与中国文人的审美认同
第四节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探源
第二章 1921年3月至1923年期间的中国女性形象
第一节 “去中国”的愿望以及愿望的实现
第二节 中国女性群像的展示
第三节 游离于沉醉和警醒之间——痛苦的旅行者
第三章 1924年至1927年期间的中国女性形象
第一节 对中国女性的反思
第二节 野性美的发掘
第三节 最后的幻想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穿越叙事的迷雾——芥川龙之介《竹林中》解读[J]. 沈文慧. 名作欣赏. 2007(24)
[2]论20世纪初先进女性的自立观[J]. 陈文联.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5)
[3]“湖南的扇子”:芥川龙之介文学意识及其中国观之变迁[J]. 邱雅芬. 外国文学研究. 2006(04)
[4]从奇异到平实——对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历程的一种读解[J]. 刘吟舟. 学术交流. 2006(04)
[5]论芥川龙之介的早期汉诗[J]. 邱雅芬,沈雪侠.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01)
[6]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J]. 李秀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11)
[7]论芥川龙之介的中晚期汉诗[J]. 邱雅芬,刘文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8]盲点的破壳——近十年来芥川龙之介研究综述[J]. 唐琼.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03)
[9]试论芥川龙之介《鼻子》的深层意蕴[J]. 肖书文.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5)
[10]现代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接受[J]. 秦刚.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02)
博士论文
[1]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 杜文倩.山东大学 2006
[2]民国娼妓问题研究[D]. 张超.武汉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D]. 孙立春.中国海洋大学 2005
[2]芥川龙之介和中国形象[D]. 唐琼.西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90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19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