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奥康纳短篇小说创作与“圣经文化”资源探析

发布时间:2021-05-21 05:04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南方文学中继福克纳之后最杰出的一位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创作特色、引人关注的宗教女作家。奥康纳笃信天主教,她一生的创作都与其宗教信仰息息相通。奥康纳仅活了39岁,在她有限的创作时间里,共写有两部长篇小说和31个短篇,我们看到她几乎每一部作品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揭示“上帝”恩典降临的奥秘,在这方面,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最能反映她对“上帝”信仰的诉求,而作为天主教经典的《圣经》更是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论着重以文化研究理论方法为基础,以作者的宗教信仰为切入点,探析奥康纳短篇小说创作与“圣经文化”的关系。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立论、国内外对奥康纳的研究概况以及本论的研究价值与创新点。第一章以奥康纳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分析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创作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以及圣经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重点突出了她的三重身份——天主教徒、南方人、作家。第二、三、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探讨了奥康纳短篇小说中贯穿的由《圣经》而来的两大主题:“原罪观”与“拯救观”。首先,在论述传统原罪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奥康纳在其短篇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作家宗教着色的独特人生感悟
第二章 源自《圣经》的小说创作主题
    第一节 呈现《圣经》“原罪”的内核
        一、形形色色的罪人形象
        二、关注人物罪恶的动因
    第二节 张扬暴力浸染的拯救观
        一、暴力的救赎含义及作品体现
        二、死亡的新生含义与天国召唤
第三章 小说人物原型的《圣经》烙印
    第一节 受难的基督原型
        一、蒙难与赎罪的黑人形象
        二、隐忍真纯的难民吉扎克
    第二节 倒置的基督原型
        一、灵魂卑鄙残缺的骗子希夫利特
        二、邪恶的杀人犯“不合时宜的人”
        三、变态的精神虚无者曼利·波因特
第四章 小说创作艺术的《圣经》意象
    第一节 来自天堂的神启意象
        一、神辉的象征:“孔雀”与“光”的意象
        二、洗礼及救赎:“水”与“血”的意象
    第二节 源于地狱的魔怪意象
        一、邪恶与灾难的伏地:“森林”的意象
        二、命运的歧途:“路”与“梯”的意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性的异化与救赎——奥康纳《好人难寻》的宗教特色主题探讨[J]. 马慧.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3)
[2]论死亡与救赎在主题写作中的应用——对作品《好人难寻》的分析[J]. 宋丽.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6)
[3]罪与拯救——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主题[J]. 钱宁.  理论月刊. 2009(03)
[4]善与恶的悖谬——评奥康纳《好人难寻》中的反讽[J]. 涂沙丽.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03)
[5]在暴力与死亡中受洗——谈奥康纳作品中的特殊宗教救赎方式[J]. 陈宏伟.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6]从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中特有的颜色意象所读出的启示[J]. 陈爱敏.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7]好人缘何难寻——评奥康纳《好人难寻》[J]. 李旸,李景峰,王环宇.  作家. 2008(10)
[8]霍桑与奥康纳小说中的原罪观和救赎观比较[J]. 房洁.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1)
[9]反抗、皈依、幻灭——奥康纳《智血》中的宗教思想[J]. 杨纪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10]刻画畸人形象 寄寓美好希望——解读奥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J]. 杭宏.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硕士论文
[1]伊夫林·沃《一把尘土》的反讽艺术[D]. 赵霞.四川大学 2006
[2]罪恶世界的女先知[D]. 叶静.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论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中家庭观的毁灭[D]. 黄欢.湖南师范大学 2005
[4]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D]. 赵莉.南京师范大学 2004
[5]从毁灭到拯救[D]. 孙丽丽.山东师范大学 2003
[6]怪诞之中见真实[D]. 吴桂兴.厦门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99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199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3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