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舞台上的人生百态——论万比洛夫笔下人物形象的经典再现

发布时间:2021-10-29 22:42
  在二十世纪中叶的苏联文坛上曾出现过一位英年早逝的作家,他就是万比洛夫,在他短暂的三十五年里,创作的作品屈指可数,但是在他那如同流星般短暂而又璀璨的一生中所创作出的仅有的几部作品却照亮了整个俄罗斯的天空,他的剧作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其笔下的人物形象,风姿各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着不同程度道德缺陷的男性知识分子——“多余人”;一类是默默无闻,孤寂悲凉的小市民形象——“小人物”;第三类是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少女——“永恒女性”。本文通过万比洛夫笔下的这三类人物形象把整个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著名形象串联起来,证明曾经引领俄罗斯文学风骚的人物形象并没有消亡,而是在新的世纪、新的体制下找到了新的载体,那些活跃在十九世纪舞台上的“多余人”、“小人物”以及“永恒女性”们穿上了新的衣裳依然在广阔而又神秘的俄罗斯舞台上翩翩起舞。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传统的召唤
    1. 道德题材的复兴
    2. 万比洛夫
第二章 传统的回声
    1. 丰富多姿的人物画廊
    2. 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多余人”
    3. 舞台上的辛酸与悲凉——“小人物”
    3. 人生的辛酸与悲凉——“小人物”
    4. 俄罗斯民族的骄傲——“永恒女性”
第三章 传统的延续
    1. “新浪潮”与万比洛夫
    2. 边缘化的齐洛夫
    3. 万比洛夫戏剧艺术特征
结论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俄国现代化冲撞下的“多余人”形象探因[J]. 郭伟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7)
[2]海纳百川,自成一格——从互文性角度看万比洛夫戏剧[J]. 朱鲲.  俄罗斯文艺. 2003(06)
[3]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J]. 桑淑钧.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S1)
[4]论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J]. 何雪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5]论亚历山大·万比洛夫的戏剧[J]. 董晓.  当代外国文学. 2002(01)
[6]“多余人”新解──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形象浅论[J]. 张翠萍.  平原大学学报. 1999(01)
[7]个性的毁灭——论作为价值关系的奥涅金和达吉雅娜们[J]. 赵明.  固原师专学报. 1996(01)
[8]浅论万比洛夫戏剧的形象体系[J]. 吴小钧.  戏剧艺术. 1989(02)
[9]万比洛夫戏剧的艺术特色[J]. 杨凡周.  外国文学研究. 1987(01)
[10]试论俄罗斯作家笔下的小人物[J]. 李辰民.  苏州大学学报. 1982(S1)



本文编号:3465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465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3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