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东方之美 ——迟子建与川端康成创作的审美比较

发布时间:2022-08-12 11:08
  迟子建与川端康成共生于东方文化场,他们的作品中浸润着东方文化的传统美,在东方文化审美视野中两人有着同中有异的美学追求。两位作家笔下的东方家园故土,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人际世界的和谐之美,以及精神的和谐之美,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传统的、有着东方古典气息的人文生态之地。这种和谐之美背后也隐约存在着不安定因素,那就是东方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撞击下正在慢慢流逝。在情感表达方面,二位作家的作品都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郁基调,这与两位作家的成长环境和个人气质有关,也与中日两国文化宗教的相似有关,迟子建作品的“伤怀之美”有川端康成“物哀之美”的影子。在艺术技巧方面,两位作家都偏爱唯美清淡的文字,迟子建用中国山水画般抒情写意的笔调描绘出了“冰封千里”的北国画卷,而川端作品则用工笔画般精雕细琢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散发着“余情美”的日本民俗卷轴。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和谐的东方家园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二节 渗透爱与美的人际世界
    第三节 精神家园的和谐:从"北极村"到"伊豆汤岛"
第二章 忧郁的东方情韵
    第一节 物哀之美:"文化与美的追寻"
    第二节 伤怀之美:"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
第三章 淡雅的东方意境
    第一节 工笔画般的精雕细琢与余情美
    第二节 水墨画般的抒情写意与清淡悠远
第四章 东方之美成因探究
    第一节 个人气质的浸润
    第二节 文化与宗教的熏陶
    第三节 地域原型的滋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独特而宽厚的人文伤怀——迟子建小说的文学史意义[J]. 施战军.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4)
[2]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J]. 迟子建,胡殷红.  艺术广角. 2006(02)
[3]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J]. 石一枫.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06(01)
[4]论宗教对迟子建与川端康成“死亡意识”的影响[J]. 于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11)
[5]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及其他[J]. 蒋子丹.  读书. 2005(10)
[6]论迟子建的个体哲学——透视其中短篇小说[J]. 李丹梦.  山花. 2005(09)
[7]迟子建小说艺术论[J]. 翟苏民.  小说评论. 2004(05)
[8]迟子建作品动物意象浅析[J]. 单艳红.  当代文坛. 2004(01)
[9]人与自然——迟子建小说的深层叙事结构分析[J]. 梁爱民.  学术探索. 2003(09)
[10]论《雪国》的中国文化底蕴[J]. 陈春香.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



本文编号:3675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675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1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