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交织的人性建构—精神分析中的小说《香水》
发布时间:2022-10-06 17:25
当代著名的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成名作《香水》一出版便收获巨大的荣誉和追捧,获得德国文学界“古滕贝格奖”,连续十年位列德国《明镜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作为当代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在整个欧洲文坛占据一席之地。《香水》讲述的是一个嗜气味成瘾的男子,迷恋上女人身上特有的体香,不惜杀害多名女子,并用萃取花香的方法萃取她们身上残留的人体体香,用这些体香配制出能够激发人的爱欲的香水。在成功的配制出香水之后,他以谋杀犯的罪名被逮捕,而神奇的香水却救了他。最后,他选择了自杀,用香水诱惑人们吃掉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有关小说《香水》的文学研究有很多。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围绕后现代性做文章,也有很多研究者着力解读“香水”的隐喻和爱的问题。本文即在第二种情况的基础上,在探求香水的隐喻结构中,发现了关于主人公格雷诺耶的英雄叙事模式,这一叙事模式帮助塑造主人公格雷诺耶的神性特质。同时,小说作者在塑造格雷诺耶形象时也有意无意的受到撒旦原型的影响。在神话叙事模式的影响下,小说主人公格雷诺耶兼具上帝的神性和魔鬼的魔性特质。而两种特质的背后,恰恰蕴含着人类对自我、对社会的一种深层无意识。本篇论文便是基于以上的文学思考,开始了对德...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作者及作品
二. 国内外研究的状况
三. 文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神性与魔性问题的提出
1.1 灵魂放逐的神话模式
1.2 灵与肉的精神分析
第二章 神性的存在
2.1 格雷诺耶的英雄原型
2.1.1 基督降生的叙事结构
2.1.2 神力与天赋
2.2 神性的书写
2.2.1 上帝的召唤
2.2.2 考验之路
2.2.3 英雄的再生——穴居母题
2.2.4 与女神相会
2.2.5 跨越阈限的归来
2.3 爱驱力与自我实现
第三章 魔性的存在
3.1 格雷诺耶的魔性特质
3.1.1 堕落的天使:亲近黑暗
3.1.2 魔鬼的引诱和复仇
3.2 撒旦原型与死亡本能
3.2.1 谋杀的欲望
3.2.2 自杀的欲望
第四章 神魔交织的人性建构
4.1 人性的失衡
4.2 爱与死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九鬼周造“粹”论的哲学构造[J]. 江渝. 外国问题研究. 2014(01)
[2]二元对立的人物原型在《香水》中的运用[J]. 吕芳慧,胡洁雯.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03)
[3]歌德的魔性说[J]. 贺骥.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4]从人学解析“魔鬼”的艺术形象[J]. 李国斌.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5]《香水》:后现代文本的“互文性”阐释[J]. 冯羽,陈黎黎. 世界文学评论. 2008(01)
[6]神性与魔性的冲突[J]. 韩啸.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6(01)
[7]读图时代的文学与眼睛、鼻子及心灵之关系——《香水》的意义及其他[J]. 郭春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8]神话和英雄们的道德世界——希腊神话中的伦理精神[J]. 彭国栋. 许昌学院学报. 2005(03)
[9]孤寂的戏剧——聚斯金德的文学世界[J]. 艾晓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5)
博士论文
[1]疾病的价值研究[D]. 张玉龙.山东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87067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作者及作品
二. 国内外研究的状况
三. 文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神性与魔性问题的提出
1.1 灵魂放逐的神话模式
1.2 灵与肉的精神分析
第二章 神性的存在
2.1 格雷诺耶的英雄原型
2.1.1 基督降生的叙事结构
2.1.2 神力与天赋
2.2 神性的书写
2.2.1 上帝的召唤
2.2.2 考验之路
2.2.3 英雄的再生——穴居母题
2.2.4 与女神相会
2.2.5 跨越阈限的归来
2.3 爱驱力与自我实现
第三章 魔性的存在
3.1 格雷诺耶的魔性特质
3.1.1 堕落的天使:亲近黑暗
3.1.2 魔鬼的引诱和复仇
3.2 撒旦原型与死亡本能
3.2.1 谋杀的欲望
3.2.2 自杀的欲望
第四章 神魔交织的人性建构
4.1 人性的失衡
4.2 爱与死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九鬼周造“粹”论的哲学构造[J]. 江渝. 外国问题研究. 2014(01)
[2]二元对立的人物原型在《香水》中的运用[J]. 吕芳慧,胡洁雯.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03)
[3]歌德的魔性说[J]. 贺骥.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4]从人学解析“魔鬼”的艺术形象[J]. 李国斌.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5]《香水》:后现代文本的“互文性”阐释[J]. 冯羽,陈黎黎. 世界文学评论. 2008(01)
[6]神性与魔性的冲突[J]. 韩啸.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6(01)
[7]读图时代的文学与眼睛、鼻子及心灵之关系——《香水》的意义及其他[J]. 郭春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8]神话和英雄们的道德世界——希腊神话中的伦理精神[J]. 彭国栋. 许昌学院学报. 2005(03)
[9]孤寂的戏剧——聚斯金德的文学世界[J]. 艾晓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5)
博士论文
[1]疾病的价值研究[D]. 张玉龙.山东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87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687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