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印度三部曲”探析奈保尔的印度本土反思

发布时间:2017-05-27 16:13

  本文关键词:从“印度三部曲”探析奈保尔的印度本土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加勒比海地区优秀的英语后殖民作家之一,V.S.奈保尔及其作品持续赢得人们的关注。身为移民作家,出于对自身文化归属的思考,奈保尔先后三次回到祖先之邦——印度寻根,游记文学“印度三部曲”应运而生。在三次返乡之旅中,奈保尔审视印度的文化立场在不断发生转变,其笔下的印度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一文化立场转变不仅使得奈保尔对母国的态度从排斥逐渐转为认同,更是引发了他对母国的反思。本文以“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为研究对象,联系后殖民理论,对作品细读分析,考察在东西方文化夹击下奈保尔对印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转变,进而探析全球化语境下奈保尔对印度本土重建的深邃思考。本文第一组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奈保尔及其作品进行简要介绍,概括国内外有关奈保尔的研究综述及提出论文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二至五章为正文部分,其中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在《幽暗国度》中,印度在奈保尔带有“东方主义”的审视立场下所呈现出的脏乱形象,并分析奈保尔产生抵触态度的原因;第三章紧扣《印度:受伤的文明》中奈保尔流露出的同情怜悯,解读他对印度凄凉现状的思考与批判;第四章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入手,通过对各色人群访问的梳理来分析奈保尔在全球化视野下对母国的憧憬希望及情感认同;第五章则主要以奈保尔在“印度三部曲”中的文化立场与审视视野发生转变为主线,重点探析他对印度文化缺陷与困境的批判反思以及本土重建的思考。印度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无论是在其本土内部矛盾还是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中都存在诸多缺陷,这些缺陷是印度千百年来数次面对外来侵略而毫无抵抗力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印度在取得独立之后陷入两难困境的关键所在。对此,奈保尔指出印度的新生与重建离不开文化的融合。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作出概括性的总结。“印度三部曲”不仅于印度本民族有着重要的反思意义,同时它也将给予那些努力重建家园的第三世界国家及参与全球化文明建设的其他民族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V.S.奈保尔 印度三部曲 印度本土 反思 后殖民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9
  • 1 绪论9-15
  • 1.1 V.S.奈保尔及其文学创作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0-14
  •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14-15
  • 2《幽暗国度》:“迷乱印度”背后的悲愤交加15-21
  • 2.1 “乱象纷呈”的社会风貌15-17
  • 2.2 “东方主义”下的冷嘲热讽17-21
  • 3《受伤的文明》:“伤痕印度”中的同情怜悯21-26
  • 3.1 “紧急状态”里的创伤社会21-22
  • 3.2 文化磨合下的冷静解析22-26
  • 4《百万叛变的今天》:“真实印度”面前的希望曙光26-33
  • 4.1 “乱中有序”的社会现状26-29
  • 4.2 全球视野下的客观呈现29-33
  • 5 批判反思中的印度本土重建33-44
  • 5.1 文化立场转变引发的反思33-34
  • 5.2 文化缺陷与困境的双重批判34-41
  • 5.2.1 内部矛盾与危机:印度传统文化的局限性35-40
  • 5.2.2 帝国文明渗透下印度民族的生存困境40-41
  • 5.3 文化融合——印度未来的出路41-44
  • 6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录48-49
  • 致谢#@@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民;;奈保尔小说中明喻的运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方宸;;“流亡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评奈保尔的《半世浮生》和《神奇的种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梅晓云;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海舟子;;一部半个世纪后面世的珍贵文学资料——维·苏·奈保尔的《父子之间:家庭书信集》[J];外国文学动态;2000年02期

5 邹颉;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6 周长才;奈保尔的最新小说——《半生》[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7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祝平;边缘审视——奈保尔创作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9 杨中举;维·苏·奈保尔的旅行情结[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李雪;“林勃”状态中父与子的寻家之旅——解读奈保尔的小说《半生》[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潘纯琳;;奈保尔空间记忆的并置[A];都市文化研究(第5辑)——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C];2008年

3 尹锡南;;泰戈尔与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光晕”与印度书写[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康慨;印裔作家奈保尔的“恶行编年史”[N];东方早报;2008年

3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荷]伊恩·布鲁玛 盛韵 译;奈保尔的多重面具[N];东方早报;2014年

5 嫣婧;奈保尔的起点与终点[N];文艺报;2014年

6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7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严兆军;奈保尔的传世杰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N];文学报;2002年

9 小西;虚幻的印度,无根的奈保尔[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2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潘纯琳;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8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慧;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追寻:奈保尔研究[D];温州大学;2009年

2 夏成;论奈保尔的流浪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威子;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义芳;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中的冲突与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张成辰;从“印度三部曲”探析奈保尔的印度本土反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7 熊亚芳;从《抵达之谜》看奈保尔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懈寻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胡芳;从疏离到亲近[D];苏州大学;2009年

9 俞曦霞;论奈保尔《抵达之谜》中的抵达[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从“印度三部曲”探析奈保尔的印度本土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0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00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6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