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的二元性叙事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堂吉诃德》的二元性叙事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堂吉诃德》具有明显的二元性叙事特征以及独特的叙事学研究价值。其二元性叙事具体表现在叙事结构上的张力与生成、叙事人物上的原型与真实、叙事情节上的完美与缺陷。其深层原因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封建传统与反传统观念的二元对立。二元性叙事特征使《堂吉诃德》具有明显的互文性与解构式阅读价值。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堂吉诃德 叙事特征 二元性 价值
【基金】:2015年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由探索项目“叙述视角的系统分类与逻辑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5LZUJBWZY003)
【分类号】:I551.074
【正文快照】: 虽然目前对《堂吉诃德》研究成果甚众,但其文本内部的含混多义不断地挑战着一代又一代研究者。对插入故事以及与主干部分关系的研究仍有很大讨论空间,以往研究对之未给予更明确和更有力的说明:国内研究者大多对插入故事避而不谈,或统而概之;国外以纳博科夫为代表的评论派则认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承安;《堂吉诃德》:“荒诞”四百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胡山林;;理想主义者的自我调侃——读《堂吉诃德》[J];名作欣赏;2006年15期
3 裴涛;;《堂吉诃德》的意义及女性形象描写[J];文学教育(上);2008年01期
4 陈众议;;经典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堂吉诃德》为个案[J];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5 文美惠;;略谈《堂吉诃德》[J];文学评论;1978年03期
6 陈国坚;《堂吉诃德》中反义词的运用[J];现代外语;1986年04期
7 饶道庆;意义的重建:从过去到未来——《堂吉诃德》新论[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4期
8 马小期;;重论《堂吉诃德》的文学价值[J];成都师专学报;1993年01期
9 陶梅;从《堂吉诃德》的新译本说开去[J];外国文学;1995年06期
10 张磊;于乔;;《堂吉诃德》中语言运用探究[J];长城;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众议;;《堂吉诃德》在中国[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陈永梅;;读《反思教育习惯》有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3 新灿;;《西游记》与《堂吉诃德》[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西班牙记者 丁大伟;《堂吉诃德》东方版回故里[N];人民日报;2011年
2 本报驻西班牙特约记者 庄丽肖;西班牙上演中国版《堂吉诃德》[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李景端;杨绛与《堂吉诃德》[N];光明日报;2004年
4 赵德明(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奇想联翩的《堂吉诃德》[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5 尹承东;《堂吉诃德》何以成为世界最佳[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康慨;《堂吉诃德》:四百年的阅读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滕威;《堂吉诃德》这样来到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邸铭旭;明星团队与世界芭蕾艺术接轨[N];友报;2010年
9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堂吉诃德》女主角换了中国人[N];光明日报;2011年
10 司徒一凡;世界第一套塞万提斯及《堂吉诃德》邮票[N];中国集邮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玲;《堂吉诃德》中的“二重奏”—论其宗教色彩与世俗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文敏;论《堂吉诃德》之后现代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邹键;《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陈永兰;《堂吉诃德》现代小说艺术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陈玲芬;疯癫中的生命真意[D];安徽大学;2006年
5 张辉莹;《堂吉诃德》与骑士文学的终结[D];山东大学;2009年
6 梁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堂吉诃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堂吉诃德》的二元性叙事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2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