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居族裔批评解读莫里森的小说《爱》
本文关键词:从散居族裔批评解读莫里森的小说《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爱》展示了现代柯西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每一个黑人女性的背后都有一段不能诉说的故事,给她们的心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她们或者行为怪异,或者精神失常,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这与非洲族裔跨大西洋后的散居分离不开。这种出于非自愿的族裔散居使非洲裔美国人的心理和行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小说《爱》中随着柯西家族的兴衰在好几代人的身上发生作用。
【作者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 散居族裔批评 托妮·莫里森 《爱》 创伤后应激障碍
【基金】: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WGW1201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一、散居族裔批评莫里森的小说以黑人的流散经历为主题,[1]其小说改变了西方经典文学中现代小说的定义。小说《爱》引入了黑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反映了其现代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的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反复出现闯入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晓烨;;独特的黑人女性主义:评莫里森的小说创作[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杨智辉;王建平;谢伟;王玉龙;;蓄意创伤受害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应用心理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3 刘艺菲;;剥离“常识”的果壳——解读《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伍鹏;;精英文化如何走向大众——从《于丹,为大众找回了孔子》说开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刘华;;浅析中国英语词汇层面上的文化身份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阎敏;韩静;;论李碧华《霸王别姬》隐含的三层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7 郑晓红;;消费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王晶;;论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中的移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杨俊蕾;“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徐惠娴;符号学视域下的《华尔街日报》中英文网站报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6 蒋小平;药品广告对健康消费神话的建构[D];湘潭大学;2010年
7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余颖;网络传播中的草根新闻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贺淑娟;;二十年来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2 杜志卿;;托妮·莫里森研究在中国[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4期
3 应伟伟;;莫里森早期小说中的身体政治意识与黑人女性主体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4 刘素珍;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精神创伤的临床调查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2年01期
5 高岚,罗颖,汪向东,胡武昌,吴红东,曹火军,沈渔惃;对受洪灾群体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2期
6 吴定祥;李志坚;;“天堂”里的爱——解析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天堂》[J];作家;2008年18期
7 惠武利,施旺红,徐德忠,王家同,吴玮,门可;烟台海难援救军人PTSD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琼;维尔纳·索勒斯教授在南京作关于美国族裔文学与美国文化研究的讲座[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2 邹威华;;论斯图亚特·霍尔“族裔散居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3 张琼;;族裔界限的延展与消散:《手绘鼓》[J];外国文学;2009年06期
4 刘喜波;;管窥美国族裔文学中的人物姓名缺失现象[J];理论观察;2010年05期
5 许双如;;族裔、文化身份追寻中的超越与传承——从任璧莲的《爱妾》说起[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刘葵兰;黄桂友;;族裔文学研究中的全球视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家黄桂友教授访谈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郑有利;;颠覆与重建——评《美国在心中》表现的族裔反抗[J];科技信息;2011年31期
8 王卓;;边缘地带的先锋:美国族裔文学语境中的美国非裔文学[J];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6期
9 杨博;;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10 ;菲律宾国父黎刹族裔首次回乡谒祖[J];八桂侨史;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施琳;马迎雪;;当前美国的族裔冲突及其多样化应对机制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杜枫;李志刚;;中国城市的非洲族裔区经济:以广园西路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 泓;美国的族裔格局与族裔政策刍议[N];学习时报;2005年
2 施琳 马迎雪;美国是如何处理族裔冲突的[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一娴;正确对待族裔身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4 王悠然 编译;新西兰族裔间不平等状况加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施琳(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美国人的族裔观[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田建明;回避“民族”的美国民族政策[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高原;糖尿病高发族裔祸首并非遗传[N];人民日报;2007年
8 刘力达;法兰西:“隐性”的民族与“显性”的民族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赵琼;谁动了我的课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华媒吁联手抗争“逆向歧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爱民;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起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远;散居族裔对原居国外交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2 程云凤;城市多族裔共存视角下的新加坡住房民族一体化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郑毅;散居族裔批评视域下的《梦娜在希望之乡》[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潘睿;超越族裔性:李立扬诗歌的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5 赵明利;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族裔身份:任碧莲作品《爱妻》的多元文化解读[D];厦门大学;2007年
6 叶珍;非白人文学母女写作中的族裔文化认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嫣然;挣脱族裔枷锁 展现多元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8 屈郡;价值转变、中心消解和成功皈依[D];武汉大学;2006年
9 彭薇;主人公身份的回归[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胡晶安;论当代英国散居族裔的身份焦虑与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从散居族裔批评解读莫里森的小说《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2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