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赎罪》的召唤结构

发布时间:2017-07-19 03:02

  本文关键词:论《赎罪》的召唤结构


  更多相关文章: 《赎罪》 召唤结构 叙事 讽刺 非线性叙事时间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擅长以细腻文笔勾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性暴力、乱伦、谋杀、善与恶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的作品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作品侧重于描绘人物心理的阴暗面,后期作品更多地转向于描写家庭生活、伦理道德、历史认识和信仰冲突,把心理描写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赎罪》是其重要作品之一,自2001年出版以来在国外广受好评,赢得多项殊荣,并于2007年被改编成电影,随之该小说也引起中国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文本召唤结构进行探讨。本文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伊恩·麦克尤恩的生平、创作经历及主要成就,并陈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二章首先回顾国内外对伊恩·麦克尤恩及其作品《赎罪》的相关研究,发现在现有研究中,虽有学者对《赎罪》的召唤结构有粗略涉及,但尚未有人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论文继而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综述,重点对其重要概念“文本召唤结构”进行论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从叙事结构、反讽及非线性叙事时间三个方面对小说《赎罪》的召唤结构进行探讨。首先,通过阐释叙述层面的召唤结构,可以发现麦克尤恩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分析表明多个文本的并置、真实与虚构的交叉以及多重的叙述视角的运用不断地否定了读者先前的理解。因此,为了理解文本并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读者需要更积极主动的阅读方式。其次,小说对罗拉和保罗·马歇尔的婚姻、战争以及主人公布里奥妮的反讽形成一种召唤结构,引领读者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最后,作家所运用的预叙和倒叙手法呈现出非线性叙事时间,这为读者的参与和意义建构留下了大量空白和空间。结论部分指出,小说从不同层面表现出来的召唤结构产生了大量空白和否定,召唤读者的加入,从而完成对文本意义的建构。这种召唤结构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深化了主题,而且还体现了麦克尤恩对历史、社会和人心的深刻见解。
【关键词】:《赎罪》 召唤结构 叙事 讽刺 非线性叙事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bstract5-7
  • 摘要7-9
  • 1 Introduction9-11
  • 2 Literature Review11-21
  • 2.1 Previous Studies of Ian McEwan and Atonement11-17
  • 2.1.1 Previous Studies of Ian McEwan at Home and Abroad11-13
  • 2.1.2 Previous Studies of Atonement at Home and Abroad13-17
  • 2.2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the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17-21
  • 2.2.1 Reception Aesthetics17-18
  • 2.2.2 The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18-21
  • 3 The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in Atonement21-46
  • 3.1 Narration21-31
  • 3.1.1 Juxtaposition of Texts21-25
  • 3.1.2 Reality and Imagination25-28
  • 3.1.3 Multiple Points of View28-31
  • 3.2 Irony31-38
  • 3.2.1 Irony of Lola and Paul Marshall's marriage31-33
  • 3.2.2 Irony of the War33-35
  • 3.2.3 Irony of Briony35-38
  • 3.3 Non-chronological Timeline38-46
  • 3.3.1 Prolepsis38-41
  • 3.3.2 Analepsis41-46
  • Conclusion46-48
  • Bibliography48-51
  • Acknowledgements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邴照宇;;管窥《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召唤结构[J];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03期

2 王长俊;“召唤结构”分析——兼谈诗歌释义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3 沈健;论诗歌的召唤结构[J];湖州师专学报;1992年01期

4 成远镜;作为召唤结构的典型的特殊性[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5 李通;;召唤结构理论及其阅读教学运用[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3期

6 杨泉良;;语文课程标准“召唤结构”对应的几种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1期

7 翟大炳;;读出新意与“召唤结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徐牧;董广;;召唤结构:另一种陌生化美学[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年04期

9 陈裕英;文学召唤结构的营造[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邹祖兴;;“召唤结构”简析[J];中文自修;199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罗佳;爱伦·坡恐怖短篇小说的召唤结构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4年

2 陈照;论《赎罪》的召唤结构[D];湖北大学;2015年

3 李红英;《第二层皮》的召唤结构解读[D];兰州大学;2012年

4 董志铭;秩序的中断与召唤结构的空白点之比较[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5 魏泓;文学的召唤结构和其翻译中的再创造[D];安徽大学;2006年

6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鲁艳芬;探索召唤结构对广告图形设计的影响[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孙权芳;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的合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60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560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d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