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物哀特色
本文关键词: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物哀特色
【摘要】:物哀理念贯穿于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作品中无不弥漫出一股哀伤情调。川端康成在继承传统物哀理论精华的同时,又对其进行深度开发,与传统物哀相比,川端康成尤为强调心与物的交融,同时,将佛学思想特别是佛学中的虚无思想融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物哀内涵。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川端康成 《雪国》 心物交融 虚无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以墨海书馆为中心”(10YJCZH154)
【分类号】:I313.074
【正文快照】: 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古都》和《千只鹤》三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继泰戈尔之后亚洲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瑞典皇家评选委员会在授给他的颁奖词中特别指出:川端康成“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和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川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渭渠;;大江健三郎文学的传统与现代[J];日本学刊;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晶;试从紫姬形象看紫式部的理想女性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王川;刘晓艺;;寻找丢失的“自我”——从《砂女》看“自我认同”表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徐婷婷;;王维诗歌与芭蕉俳句之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徐凤娟;;从《为何不分手》看日本已婚女性的地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聂楠;;论禅宗民族作家——川端康成——兼评《雪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方舒;;从《赤茧》看安部公房的创作理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7 王梅;;“先生”为何自杀?——评夏目漱石的《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8 孙水珍;;物哀非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9 贺蓓;;论小说《最终的住所》的艺术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10 蒋永影;;《挪威的森林》主题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光辉;;试论夏目漱石的禅诗意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戴捷;;浅谈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以“忧郁”分析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3 饶建华;东山魁夷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孙宁宁;日本地歌三味线角色的变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5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王天慧;横光利一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肖国栋;死亡视域下的鲁迅[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鲍同;山崎丰子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璐;谷崎润一郎与中国[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述晓;论大江和莫言的故乡想象与艺术超越[D];江南大学;2010年
2 林佳;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质[D];江南大学;2010年
3 罗丽文;社会性别视野下《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刘政良;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战争认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焕香;夏目漱石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婷;芥川龙之介小说的艺术特征探微[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杨涛;从《名人传》看中岛敦的艺术主张[D];吉林大学;2011年
8 解礼业;从梅洛斯的心理变化看其价值观的动摇[D];吉林大学;2011年
9 唐赫;《古今和歌集》中的樱花意象[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海萌;世事浮沉中的惊艳[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雪玲;日本文化与川端康成笔下女性的爱情命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2 陈志侠;;川端康成文学作品误译例分析(1)[J];日语知识;2006年05期
3 余虹;;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审美解读[J];语文建设;2009年03期
4 赵秋棉;梁晓辉;;富于东方意蕴的权利探求——川端康成笔下的青年女性形象[J];江汉论坛;2009年06期
5 王树义;王利艳;周晓巍;;川端康成作品的艺术美[J];新闻爱好者;2010年20期
6 蒋茂柏;;川端康成的唯美与殉美[J];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7 邹文;;川端康成的“完美”之死[J];名作欣赏;2011年03期
8 武凤娟;;浅析川端康成及作品中的女性之美[J];现代交际;2011年04期
9 孙履芳;美与情——“川端康成之美”刍议[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10 管三元;川端康成自杀成因浅探[J];日本问题研究;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密;;川端康成“中间小说”创作特色及成因探析[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2 孟庆枢;;爱的渴望、祈祷、形变与升华——川端康成作品世界探微[A];东方丛刊(1994年第3、4辑 总第十辑)[C];1994年
3 刘士林;;景色与季节——川端康成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A];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 总第一辑)[C];1991年
4 杨斌;;对《花未眠》主旨的探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5 何乃英;;川端康成手掌小说论评[A];东方丛刊(1995年第2辑 总第十二辑)[C];1995年
6 孟昭毅;;川端康成作品审美情趣演变轨迹[A];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 总第一辑)[C];1991年
7 高华;;在菊治恋母忌父的背后——从《千只鹤》看川端康成对美的追求[A];东方丛刊(2002年第4辑 总第四十二辑)[C];2002年
8 吴敏;;日式虚无美的极致——读川端康成《雪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春香;;川端康成的无奈——《睡美人》之我见[A];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总第九辑)[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戴铮;“新《变形记》”获川端康成文学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王炳根;走进川端康成文学馆[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方晓蕾;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N];中国审计报;2004年
4 叶渭渠;川端康成其人与文[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高树信子获川端康成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何瑞涓;艺术是牺牲自我后的超越[N];中国艺术报;2013年
7 叶渭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表现日本人心灵的精髓[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尹吉男;执著于散淡之中[N];中国文化报;2003年
9 尹吉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 教授);执着于散淡[N];美术报;2003年
10 叶渭渠 唐月梅;图文再现大师情愫[N];信息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谭晶华;川端康成文学的艺术性·社会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伟萍;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D];山东大学;2007年
4 王s
本文编号:612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1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