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家庭矛盾与文化差异——以《接骨师之女》为例
本文关键词: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家庭矛盾与文化差异——以《接骨师之女》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接骨师之女》 文化差异 家庭矛盾 美国华裔文学
【摘要】: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离不开中西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与融合是其永恒的主题。从汤亭亭到谭恩美与任碧莲,这些华裔女作家从普通的家庭生活入手,铺开的却是有关族裔与文化的画卷。家庭矛盾,成为文化差异的载体,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使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加剧。
【作者单位】: 广东科技学院应用英语系;
【关键词】: 《接骨师之女》 文化差异 家庭矛盾 美国华裔文学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一、家庭关系:美国华裔女作家最青睐的主题美国华裔女作家大多热衷于描述华裔移民的家庭生活,这不仅仅是因为传统女性在家中扮演相夫教子的角色,还因为家庭矛盾最能反映出中西文化遭遇之后的变化与发展轨迹,家庭成员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载体。首先,母女关系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德华;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宁;;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2 范荣;;从思维差异浅析语篇省略现象[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肖宁宁;从英汉词汇看中西文化差异[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4 刘忠,罗道茂;思维差异和英汉数字习语翻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周风燕;;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王玉洁;;中英思维方式差异与英语文化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2期
7 苏丽娜;;从《好汉两个半》看中美文化之差异[J];电影文学;2013年15期
8 郁敏;;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5期
9 蓝叶欣;;英汉隐喻差异对比[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黄志冰;;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日美文化差异——丰田“召回门”风波解读[J];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永军;汉语的状语及其英译、葡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福宇;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论商标翻译中的功能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建佳;异化:英汉习语翻译的首要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郑禄英;论习语翻译中的异化趋势[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菁;中美两国四所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成因的比较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5 李维;从文化视角看电影片名翻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樊颖;“穿越”的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杨杰;谭恩美长篇小说哥特式特征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8 李敏;为改变第二性而战[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9 曹美廷;经济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继宁;语用原则中的文化冲突[J];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02期
2 秦洪武;翻译中的句法异化与归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勇;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综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陈爱敏;美国华裔文学经典的显现[J];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02期
3 张卓;;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陈爱敏;;表征与反表征——兼论美国华裔文学的表征实践[J];外语研究;2008年06期
5 陈洁;;美国华裔文学研究领域的奇葩——《美国华裔文学史》评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美国华裔文学国际研讨会预备通知[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1期
7 陈红霞;;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价值观[J];华文文学;2009年02期
8 程爱民;;文化·语境·读者——美国华裔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4期
9 弥沙;;“新冒现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综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陈薇;;再论美国华裔文学的身份和属性——以查建英的《到美国去! 到美国去》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玉波;美国华裔文学之母 王玉雪逝世[N];文艺报;2006年
2 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郭英剑;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方兴未艾[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马航飞;美国华裔文学:旧矛盾与新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郭英剑;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N];文艺报;2004年
5 海波 汝成;是文化泡沫,,还是有名有实?[N];文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卓;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社会性别身份建构[D];苏州大学;2006年
2 张琼;矛盾情结与艺术模糊性[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欢;早期美国华裔文学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初阳;从散居文学理论看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观照[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陈鲲;不同时代背景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身份[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战静钰;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种族身份的历史嬗变[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5 乔程;美国华裔文学文化身份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唐书艳;美国华裔文学中身份与声音问题探析[D];南昌大学;2012年
7 张羽;美国华裔文学中女性身份的建构[D];安徽大学;2011年
8 陈红霞;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D];南昌大学;2007年
9 涂志琴;身份的诉求[D];南昌大学;2006年
10 叶蕾蕾;建立“华裔美国感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15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15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