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漂白”的困惑——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

发布时间:2017-08-05 18:27

  本文关键词:“漂白”的困惑——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欧美文学 作品评析及其它 《最蓝的眼睛》 后殖民主义理论 白人霸权文化 身份认同危机


【摘要】: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通过黑人女孩佩克拉的遭遇,批判了白人文化霸权主义对黑人的侵蚀。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侧重分析黑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小说中一系列的人物通过自我的"漂白"来确定自己的身份,这揭示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生活和身份的影响,以及黑人如何在白人的主流文化影响下将其内化,形成自身的否定,造成非洲传统文化的流失,最终成为主流文化的牺牲品。
【作者单位】: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外语系;新乡学院外语学院;
【关键词】欧美文学 作品评析及其它 《最蓝的眼睛》 后殖民主义理论 白人霸权文化 身份认同危机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一、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纷繁复杂,理论基础和流派繁多,但都以“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它指的是殖民地国家独立之后,西方通过文化霸权,用经济和文化方式继续对前殖民地国家进行统治。这种文化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守仁,吴新云;白人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心灵——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中芹;;悲剧之美——析《秀拉》中的悲剧人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2 周娜;;《最蓝的眼睛》与《女勇士》中母亲形象之对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3 邱亚芳;万涛;;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精神生态批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4 宋健衡;吴燕;钱婧;;《最蓝的眼睛》中的“恋物”悲情[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曹小菁;蒋天平;;以莫里森隐喻论证隐喻语义的个体性兼重置隐喻的语义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6 段军霞;;《最蓝的眼睛》的神话原型批判[J];长城;2010年02期

7 王雅娴;;《最蓝的眼睛》中的荒谬存在与自我追寻[J];长城;2012年06期

8 崔丹;张颖;;论女性主义文学视域下英美少儿小说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王晓姝;周宇婷;;文化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白人文化劫持下美国非裔黑人女性的病态心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贾丽婷;;《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中黑人女性意识对比[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佳雨;;从被毁的梦到梦的毁灭者——《最蓝的眼睛》中乔利的性扭曲探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玉红;佐拉·尼尔·赫斯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杨建军;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D];兰州大学;2009年

4 张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荆兴梅;托妮·莫里森作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魏媛媛;本土与殖民的冲突与共生:1498-1964年斯瓦希里文化在坦桑尼亚的发展[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王丽丽;走出创伤的阴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8 马粉英;托妮·莫里森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姚佩芝;多元文化语境下托尼·莫里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武涛;马拉维对外关系研究(1964-2014)[D];云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梅;无望的找寻与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甘湘武;中国与尼日利亚双边投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都娟;殖民时期西方宪政在非洲的移植与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5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6 韩冰;西非条带织物研究及色织物设计[D];东华大学;2011年

7 张东芹;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常姣;重构黑人主体价值[D];河南大学;2011年

9 邓薇;从精神分析法分析《最蓝的眼睛》[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吴琼;后殖民理论下的《所罗门之歌》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泓峻;;“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专题研究(笔谈)主持人的话[J];黄海学术论坛;2010年02期

2 藏策;后殖民主义与中国语境[J];南开学报;2001年03期

3 李萌羽,温奉桥;论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寻根”文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李建东,宋新军;回顾:后殖民主义文化的冲击与尴尬[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张其学;;是政治经济批判还是文本话语批判——后殖民主义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6期

6 张金亮;;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文化认同之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张晶;靳瑞萍;;后殖民主义引发的翻译研究再思[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8 刘海霞;田俊武;;对傅满楚小说系列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03期

9 邵珊珊;;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10 姚晗;;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J];才智;2013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宁;;论后殖民主义批评语境下理论对翻译抉择的启示[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西蒙·杜林;陈太胜;;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一种辩证的关系?[A];东方丛刊(1999年第1辑 总第二十七辑)[C];1999年

3 张洁;;民族身份的建构——以后殖民主义解读《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兵;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科学[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赵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焦莉君;“印度现当代文学与后殖民主义”课题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本报实习生 杨振;用自己的方式看待西方价值[N];文汇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敬慧;永远的异乡客[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静;文化殖民与碰撞[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李俊;作为他者的吉普赛人[D];山东大学;2015年

3 王e,

本文编号:626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26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4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