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传统中的社群意识——从《坎特伯雷故事》到文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英国文学传统中的社群意识——从《坎特伯雷故事》到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群意识 《坎特伯雷故事》 乌托邦文学 文化研究
【摘要】:自中世纪后期以来,英国文学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而演变。从《坎特伯雷故事》到乌托邦文学,再到文化研究,英国文学不断对侧重物质文明的现代价值体系发出质疑,通过展望理想的社群生活,逐渐形成鲜明的社群文化意识。在争论与创新中,英国人文知识分子心怀天下,以丰富的社群文学意象和深邃的共同文化思想不断地参与不列颠民族的社群想象,打造着英国特色的社群文化,成为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者与守望者。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关键词】: 社群意识 《坎特伯雷故事》 乌托邦文学 文化研究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项目编号:12&ZD172】的阶段性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从中世纪后期开始,英国文学一直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而演变。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文学既是这一社会进程的产物,又积极地影响着这个进程。从《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1387-1400)到乌托邦文学,再到当代文化研究,英国文学不断对侧重物质文明的现代价值体系发出质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建斌;乌托邦小说:作为研究存在的艺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肖明翰;《坎特伯雷故事》的朝圣旅程与基督教传统[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3 刘艺菲;;剥离“常识”的果壳——解读《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伍鹏;;精英文化如何走向大众——从《于丹,为大众找回了孔子》说开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刘华;;浅析中国英语词汇层面上的文化身份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丁悦;;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融合——亨利·詹姆斯理想的美国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阎敏;韩静;;论李碧华《霸王别姬》隐含的三层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8 林达;;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建构——论吴宓对阿诺德诗歌的译介[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9 郑晓红;;消费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王晶;;论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中的移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马艳霞;庄勇;;促进贵州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对策初探——基于社会科学管理的视角[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4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余建清;;网络恶搞: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徐惠娴;符号学视域下的《华尔街日报》中英文网站报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7 蒋小平;药品广告对健康消费神话的建构[D];湘潭大学;2010年
8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9 余颖;网络传播中的草根新闻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小兵;;穿越东西方之间的心智生命——加拿大访学寻思录[J];天涯;2013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626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2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