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成长小说视域下《麦田里的守望者》和《钟形罩》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轮回:成长小说视域下《麦田里的守望者》和《钟形罩》的比较研究
【摘要】:“成长小说”源于德语词汇“Bildungsroman”,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追溯到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一书,这本书通常被认为是成长小说的开篇之作。成长小说一般认为是叙述主人公经历过某些精神危机后,改变了原来的世界观或者自身性格,最终从天真的童年走向成人世界的过程。成长小说从一开始的德国成长小说中注重对人的德行和理性的塑造到英国成长小说关注女性的成长问题,再到美国成长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的旅途中的顿悟的刻画来描绘主人公们获得的人生启迪与成长。通过对于主人公成长经历的刻画来对现实社会的青少年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体现了作家们对于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密切关注。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几乎历代的作家都对青年人的成长问题有着极大热忱,这与美国自身的文化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成长小说之所以在美国文学历史上经久不衰是因为每个时代都存在困扰着青年人的成长问题。成长小说能为青年人成长提供丰富的经验而且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又为成长小说在美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所以说成长小说已然成为美国历史与文化的真实写照。《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及《钟形罩》都是美国文学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刻画了一名不谙世事的男孩霍尔顿在离家出走后在纽约的各种遭遇。描绘了霍尔顿成长的烦恼与困惑同时揭示了战后美国青少年的精神危机的主题。《钟形罩》刻画了一名男性社会压抑下的女性青年艾斯特为实现其理想所经历的孤独绝望挣扎的心路历程。展现了战后新女性的成长之路。男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既有极其相似的一面又因为性别的差异导致双方在其成长过程中又呈现出许多不同。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比较分析能够较为全面的分析青年人在成长经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为现如今青少年成长提供一些经验与教训。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这两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一方面遵循了传统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模式,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与传统的成长模式不尽相同的成长经历。通过对于男女主人公成长经历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与传统成长小说模式的差异之处,这对于传统成长小说中主人公成长模式研究既是一种补充同时又是一种丰富与完善同时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本篇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两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及成长小说进行简要介绍,并且对作品以及成长小说研究的沿革作以概述。第二章对两部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成长的轮回,即生-死-重生的过程进行剖析。第三章是对男女主人公成长中的异同点以及和传统成长小说模式进行比较总结,以及其文学意义。最后一章是结论,对论文的研究发现,启示以及研究局限、研究建议作以说明。
【关键词】:成长小说 生—死—重生 青年人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BSTRACT6-9
- 摘要9-14
- CHAPTER I. INTRODUCTION14-24
- A.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uthors and Their Novels14-16
- 1. J.D.Salinger and The Catcher in the Rye14-15
- 2. Sylvia Plath and The Bell Jar15-16
- B.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ildungsroman16-20
- 1. The Definitions and Features of Bildungsroman16-18
- 2.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Bildungsroman18-20
- C. Previous and Current Studies on the Novels and Bildungsroman20-22
- 1. Studies on the Novels at Home and Abroad20-21
- 2. Studies on Bildungsroman at Home and Abroad21-22
- D. Thesis Statement22-24
- CHAPTER II. GROWTH—DEATH—REBIRTH: SAMSARA OF TWO PROTAGONISTS1124-48
- A.Growth Dilemma24-31
- 1. Holden: Puzzlement and Quest24-27
- 2. Esther: Puzzlement and Quest27-31
- B. Death in Despair31-38
- 1. Holden: Rebellion and Struggle31-35
- 2. Esther: Rebellion and Struggle35-38
- C. Phoenix-like Rebirth38-45
- 1. Holden: Epiphany and Compromise38-42
- 2.Esther: Epiphany and Compromise42-45
- D. A Summary45-48
- CHAPTER III. COMPARITIVE STUDIES OF TWO PROTAGONISTS48-65
- A. Remarkable Similarities48-54
- 1. Social Backgrounds and Family Environment48-50
- 2. Absence of Guides, Ideals and Friendship50-51
- 3. Attitude towards Virginity and Love51-52
- 4. Self-identity52-53
- 5. Ambivalence to Society and Suicidal Tendency53-54
- B. Absolute Differences54-59
- 1. Gender Identity54-56
- 2. The Resisting Target and Rebellion Ways56-57
- 3. Attitudes to the Problems57
- 4. Solutions to the Setbacks57-58
- 5. Outlook on Lives58-59
- C. Comparative Studies of Growth Pattern between Two Protagonists and Classical Bildungsroman59-64
- 1. Different Growth Patterns between Holden and Classical Bildungsroman59-61
- 2. Different Growth Patterns between Esther and Classical Bildungsroman61-62
- 3. Literary Significance62-64
- D. A Summary64-65
- CHAPTER IV. CONCLUSION65-69
- A.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65-67
- B.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67
- C.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Study67-69
- WORKS CITED69-71
- ACKNOWLEDGEMENTS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渝萍;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易光;“觉今是而昨非”之后:近年“成长小说”漫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樊国宾;“十七年”成长小说兴起的深度溯因[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4 李静;中国成长小说的四种话语[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田广文;新潮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历史语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05期
6 刘文,唐旭;“成长小说”:传统与影响[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芮渝萍,刘春慧;成长小说:一种解读美国文学的新视点[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8 金新利;从探索者到迷惘派——几篇成长小说之比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徐秀明;;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J];当代文坛;2006年06期
10 祝亚峰;;20世纪90年代成长小说的叙事与性别——从“60年代生”人的成长小说谈起[J];文艺研究;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康凌;;林道静在21世纪——青春文学、成长小说与微博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1)[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胜忠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长小说:与时俱新的小说样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陈熙涵;大人写的成长小说遭冷落[N];文汇报;2001年
3 施战军;中国式成长小说的生成[N];文艺报;2006年
4 张永禄;“80后”成长小说的得与失[N];文艺报;2007年
5 徐妍;植根古典诗性的成长小说[N];文艺报;2014年
6 朱效文;诠释生命成长的小说艺术[N];文艺报;2002年
7 吴秉杰;《桃花鱼》和“成长小说”[N];文艺报;2009年
8 徐妍 书评人;以“复杂性的精神”重写战争题材成长小说[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9 孟繁华;成长小说与没落群体[N];河北日报;2003年
10 徐兆淮;叶弥和她的成长小说[N];文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顾广梅;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秀明;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3 买琳燕;从歌德到索尔·贝娄的成长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钱春芸;行进中的“小说”中国[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辉;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牟昭;知识分子的成长叙事:革命成长小说研究(1927-1930)[D];西南大学;2011年
3 赵晓芳;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成长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飞;中国新时期成长小说主题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金新利;近二十年“成长小说”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孙婧;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7 刘晓红;中国当代“成长小说”论略[D];四川大学;2006年
8 张娟英;论中国当代成长小说的人物类型和叙事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娜娜;论福克纳的成长小说[D];青岛大学;2011年
10 侯蔚;从成长小说角度分析《婚礼的成员》[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27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27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