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作家伍尔夫作品的诗化语言评析
本文关键词:论英国作家伍尔夫作品的诗化语言评析
【摘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作品倡导带有散文诗化风格的语言,其文风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探讨了伍尔夫小说的表现手法与创作意象,伍尔夫通过对话的节奏感与诗化语言的叙述方式,揭示了小说中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所以伍尔夫把对主人公脑海里的意象空间作为创作描写的重点,意识流的创作思维在和谐中构建了时间与空间完美融合。
【作者单位】: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 伍尔夫 意识流小说 诗化语言 象征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家,不仅在小说和文学评论的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并且在女权主义的推动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实她本人则更诗性化。作为一个诗人一样的作家,却希望可以用散文写出小说一样的作品。所以,她用诗意般的手法和文字,借用诗的抽象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艳华;论《海浪》中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8期
2 张晓丽;;西方文学中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表现[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3 孙天南;;伍尔夫诗化小说的抒情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李丽;;人称代词“我”在小说《海浪》主旨表达中的作用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袁霜竹;;伍尔夫小说美学理论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6 朱宏达;;论伍尔夫的《幕间》对极权主义的批判[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7 覃晓莉;;从《海浪》看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征[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张新勇;马丽;;伍尔芙《镜中女人——一个影像》结尾的合理性[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刘志昱;;解读伍尔芙小说《海浪》的诗化艺术[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3期
10 雷晓春;;弗吉尼亚·伍尔夫与传记文学[J];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晨;程序诗学视阈下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发展与嬗变[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真;西方当代空间化叙事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宫昀;从生存美学角度探讨《海浪》中生命的意义[D];西北大学;2011年
4 梁春燕;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互文性[D];暨南大学;2011年
5 许春芳;疯狂及其隐喻[D];复旦大学;2011年
6 虞淑燕;《海浪》:“存在”与“消逝”的双重变奏[D];宁波大学;2011年
7 秦一竹;心理与现实的完美结合[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8 吴艳玲;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的伦理关怀[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徐巍;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性写作”问题[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甄艳华;六个人物 六种人生[D];吉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岳峰;论《到灯塔去》的“非个人化”[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蔚;爱的选择——解读伍尔夫的小说《黑夜与白天》[J];名作欣赏;2003年08期
2 盛宁;关于伍尔夫的“1910年的12月”[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3 马小丰;伍尔夫小说的背景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张薇;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兰守亭;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悲观意识[J];天中学刊;2003年06期
6 武跃速;伍尔夫小说中的生命意义诉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苟丽梅;解读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思想蕴含[J];社科纵横;2004年04期
8 程爽,孙冬;试析生活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作的影响[J];学海;2004年04期
9 李晓文;;再论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袁素华;;论伍尔夫的“重要瞬间说”[J];当代文坛;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雪梅;;解话中画,理文中纹 解读伍尔夫《海浪》中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陈静;;挖掘人物背后的隧洞——评弗·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意识流技巧[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武炳新;流动着的伍尔夫[N];中国邮政报;2002年
2 杨莉馨;贝尔绘画艺术对伍尔夫小说的影响[N];文艺报;2012年
3 刘鹏凯;充满诗意的写作[N];海南日报;2004年
4 阎立 孔德琴(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从《简·爱》到伍尔夫[N];光明日报;2004年
5 张慧仁;西方的另一种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刘乃银;新发现的伍尔夫笔记与英国批评界[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陆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我理解的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孔亚雷;我们的奋斗[N];文艺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2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4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爱琳;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创作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燕;论伍尔夫在《海浪》中的生态意识[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慧;从赛普蒂默斯解析弗吉尼亚·伍尔夫[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杜扬晨;伍尔夫在《远航》中矛盾的帝国主义情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蔡玮;失落中的探寻与怀疑[D];浙江大学;2010年
7 赵茜;伍尔夫小说的象征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亭亭;弗吉尼亚·伍尔夫新论[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成凤;寻求和谐[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许春芳;疯狂及其隐喻[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73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7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