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的征用与有深度的开采——新世纪以来国际“巴赫金学”新状态
本文关键词:无边界的征用与有深度的开采——新世纪以来国际“巴赫金学”新状态
【摘要】:对新世纪以来国际"巴赫金学"重要成果的跟踪与检阅,我们看到,巴赫金理论作为"学术时尚"其风光已然不再,巴赫金理论的跨文化辐射已进入其"理论旅行"的常态。这种常态,体现为"巴赫金学"在学术交流上一如既往。国际巴赫金学术年会以其已自成传统的节奏,定期举行。由这一盛会所引领的巴赫金理论的跨文化之旅,在不断拓展其在时空上与学科上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这种常态也体现为"巴赫金学"在文本建设上不断拓展。新世纪以来,以俄罗斯科学院为主流的巴赫金研究集群,对巴赫金的理论遗产的精细注疏,深度开采,成果丰硕;巴赫金著作之多个语种的译文以单行本、文集甚至全集的形式不断面世;"巴赫金学"在文献整理上已进入收获季节。随着巴赫金研究这门话语生产的不断发展,国际学界从不同维度对"巴赫金学"成果的梳理。我们至少可以从三条路径来看"巴赫金学"在新世纪这15年来的新进展:其一,从近6届"国际巴赫金学术年会"的研讨来看新世纪以来国际学界对巴赫金理论的解读与征用;其二,从俄文版6卷本《巴赫金文集》的编纂来看新世纪以来国际学界对巴赫金文本的开采与注疏;其三、从这个时段里已经面世的4种《巴赫金研究》(文选)的编选来看新世纪以来国际学界对"巴赫金学"成果的梳理与集成。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关键词】: 巴赫金学 理论旅行
【分类号】:I512.06
【正文快照】: (295篇)、福柯研究(274篇)之上(谢天振440)。一巴赫金研究作为学术生产自有机制。不仅有一群多年沉潜于巴赫金理论世界的学人,而且有“巴赫金学”(Бахтинология,Бахтинистика,以巴赫金研究为唯一主题的学刊,有专门研讨巴Бахтиноведение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波;;巴赫金美学中的“聚置”诗学模式[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D.E.维康;王静;;我者自述之———巴赫金视角观照下的叙事身份[J];叙事(中国版);2010年00期
3 文浩;;巴赫金审美建构论探析[J];理论与创作;2010年03期
4 简圣宇;;略谈国内的巴赫金理论研究——1982年至2010年[J];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04期
5 马君;;浅析巴赫金对话与狂欢中的人本思想[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0期
6 沈华柱;巴赫金语言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对传统语言哲学的批判[J];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7 贾奋然;;试论巴赫金的对话艺术思维[J];文学前沿;2000年01期
8 曾军;在审美与技术之间——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纯技术(语言)”方法的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梅兰;国外巴赫金研究概况[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4期
10 曾军;“复调”和“狂欢化”——巴赫金的“超技术(语言)”批评及其在巴赫金文论思想体系中的地位[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田春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圣经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3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马剑;中国成就举世瞩目[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2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军;巴赫金“对话”美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文浩;巴赫金主体性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瑞煊;巴赫金主体建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何勤;身体狂欢——巴赫金的边缘人生论[D];西北大学;2010年
6 蒋三军;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7 袁建军;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的人本观[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林卫星;论巴赫金诗学的主体间性[D];华侨大学;2011年
9 王春辉;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然兴;形式即边缘[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98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9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