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对德国浪漫派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关键词:波德莱尔对德国浪漫派的继承与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波德莱尔 德国浪漫派 象征 “恶”的美学 天才观“综合”的艺术观
【摘要】:波德莱尔是19世纪重要的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处在时代的交接点上,既继承了浪漫主义思潮,又开启了现代主义文学。德国浪漫派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在理论的确立和作品的创作方面为浪漫主义这一文学潮流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象征理论、“恶”的美学理论和天才观、“综合”的艺术观等角度展开论证,认为波德莱尔在文学创作和美学理论上继承与发展了德国浪漫派。通过这样的论证,为更好地认识波德莱尔与德国浪漫派及二者关系提供可能,进而或可为研究德国浪漫派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波德莱尔所开启的现代主义文学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波德莱尔 德国浪漫派 象征 “恶”的美学 天才观“综合”的艺术观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16.06
【目录】:
- 内容摘要2-3
- abstract3-5
- 前言5-9
- 第一章 美学基础:象征理论9-22
- 第一节:德国浪漫派的象征理论9-12
- 一、核心理论:无限9-11
- 二、外延:语言、艺术与自然的象征理论11-12
- 第二节:波德莱尔的象征理论12-16
- 一、核心理论:应和13-14
- 二、外延:超验象征主义及其艺术观14-16
- 第三节:波德莱尔与德国浪漫派象征理论的关系16-22
- 一、应和论与德国浪漫派的关系16-18
- 二、波德莱尔与德国浪漫派对诗人身份的认识18-19
- 三、波德莱尔与德国浪漫派关于无限与神秘的认识19-22
- 第二章 “恶”的美学理论22-37
- 第一节:德国浪漫派:“恶”的心理学基础22-24
- 第二节:波德莱尔:“恶”的美学理论24-27
- 一、“恶中之美”的美学理论24-25
- 二、“恶”的生理学基础25-27
- 第三节:波德莱尔“恶”的美学与德国浪漫派的关系27-37
- 一、由心理学到生理学的加强27-29
- 二、魔鬼的美学29-32
- 三、“恶”的现代性32-37
- 第三章 波德莱尔与德国浪漫派其他艺术理论的关系37-42
- 第一节:天才、灵感与劳作、想象力的观念37-40
- 第二节:“综合”的艺术观40-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6
- 后记46-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琛;罗曼;;彷徨与毁灭——评克莱斯特的《马贩子米夏埃尔·科尔哈斯》[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郭珂;;《贩马人密夏艾尔·克尔哈思》简评[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14期
3 赵婷婷;;玻璃铸造过程放入异物的实训教学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4 张蓉;;德意志浪漫主义文学究竟是“高贵的单纯”还是“虚幻的肢解”——评W·H瓦肯罗德《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07期
5 曹霞;;从天上到人间——瓦肯罗德和蒂克的艺术灵感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6 阮慧山,焦海龙;克莱斯特的语言理论及其现代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谢芳;;《破瓮记》主人公亚当的喜剧性矛盾[J];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8 杨宏芹;;《颂歌》的内在结构及其仪式化——格奥尔格的《颂歌》的结构解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李晶浩;;倾诉的渴望——瓦肯罗德的语言批评与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萌芽[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3年02期
10 胡继华;;浪漫和灵知 一场没有时间的遭遇(下)[J];上海文化;2015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春林;凡·高、徐渭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2 武红;艺术家的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4 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刘阳;小说本体论[D];复旦大学;2008年
7 张园;谢林艺术哲学及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王静;歌德艺术观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汪贤俊;探寻救世的圣容[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10 刘丹霓;达尔豪斯音乐史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帆;诺瓦利斯美学思想中的诗意[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冻凤秋;“后花园”与“阳台”[D];武汉大学;2004年
3 彭勇;古典的“眼泪”[D];厦门大学;2006年
4 叶崇艳;德国浪漫主义反讽诗学初探[D];浙江大学;2008年
5 黄少阳;论诺瓦利斯诗文中的“自我”形象[D];西南大学;2009年
6 姜林静;浪漫主义之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在现代化危机中的历史后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张玲;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与诗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志斌;弗·施莱格尔诗学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邓瑞玲;唱游法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赛丽;浪漫主义反讽及其现代审美意义[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12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12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