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青年的疯狂奋斗——《红与黑》中于连与《北京爱情故事》中石小猛的比较
本文关键词:平民青年的疯狂奋斗——《红与黑》中于连与《北京爱情故事》中石小猛的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于连 石小猛 英雄梦 爱情 社会结构 价值观
【摘要】:于连和石小猛分别是《红与黑》和《北京爱情故事》的主人公,虽然两位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和国家不同,但是两人相似的奋斗经历使人很容易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平民青年,都渴望过上富有的生活。为了这个梦想,他们不择手段,疯狂地奋斗,最后都走上了不归之路。他们的人生悲剧告诫人们:在追梦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丧失道德底线。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于连 石小猛 英雄梦 爱情 社会结构 价值观
【分类号】:I565.074;J905
【正文快照】: 于连是法国著名作家司达汤的代表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石小猛是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的主人公,他是当代中国北漂一族青年奋斗者的典型。于连与石小猛虽然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学形象,但是他们在社会夹缝中的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占彪;个人奋斗者:独特的群像侧影——路遥小说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2 陆学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分析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晓萍;黄静;;还权赋能:治理制度转型的成都经验[J];公共行政评论;2011年06期
2 刘玉平;;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行政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3 刘毅;郎玉屏;郑洲;;城乡一体化对居民贫富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财经科学;2013年08期
4 王永龙;;城乡一体化:一个“中国梦”——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09期
5 王静;;城镇化中土地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中国近10年研究成果综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6 李春雷;杨莹;;风险社会中传媒对“仇富心理”泛化的纾解——基于深圳“5·26”飙车案的实证分析[J];当代传播;2014年01期
7 李强;苏慧丽;;网络新闻受众负面偏向的关注度研究——基于传播心理学视角[J];当代传播;2014年01期
8 钱紫华;易峥;王芳;;城乡统筹理念下的城乡规划编制改革——实践探索与改革展望[J];城市规划;2015年01期
9 李兵;吴文昭;;《人生》:一个文化分析的文本[J];考试周刊;2007年29期
10 黄爱宝;;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破除中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丁忠兵;;青海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跃新;;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昆山城乡一体化进程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3 王克修;;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A];“深化农村改革”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定春;观念与文学的双向“形塑”[D];苏州大学;2009年
2 潘华;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市民化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和安;论路遥的苦难情结与拯救意识[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玉霞;试论路遥小说世界的内在矛盾性[D];新疆大学;2004年
3 李小红;地域文化视野中的秦地小说[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洋;在“老土地”与“新生活”之间[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丽娟;用生命讴歌生命,用崇高读懂崇高[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田海荣;路遥小说中的抗争者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雯雯;繁华落尽始见淳[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文文;杨凌示范区户籍制度改革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朱依;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兴文;盘锦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公建;;《红与黑》在中国的影响及汉译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1期
2 冯少芬;;《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与悲剧性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4期
3 李淑霞;;论《红与黑》语言的戏剧性[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胡明蓉;《红与黑》爱情描写特点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苏晖,黎蓉;《红与黑》心理分析特色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曲景美,刘伯香;《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再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宋秋芬;;《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与悲剧性[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8期
8 梁亚茹;;自卑与超越——《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个体心理学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邝姗;;论《红与黑》中的人物激情及其社会内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10 李有华;;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兰芳;;他有几个灵魂?——《红与黑》中于连的人格意象分解[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保平;一个灵魂的最后完成时[N];辽宁日报;2008年
2 陈京松;艺术与商业的“姻”与“缘”[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杨昌龙;于连是“个人主义野心家”吗?[N];文艺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硕;从“人格的三重结构说”视角评析《红与黑》中的于连[D];湘潭大学;2013年
2 赵树新;论于连形象在我国建国以来的接受和再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何永棠;论《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心理塑造[D];暨南大学;2001年
4 汪怡;从翻译事件到理论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刘思思;《红与黑》四个中译本的比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张书;于连·索雷尔的文学形象在中国的变迁[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52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5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