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谚语看中日两国的动物观
发布时间:2017-08-29 13:00
本文关键词:从谚语看中日两国的动物观
更多相关文章: 谚语 中日两国 动物观 中日对比研究 文化内涵
【摘要】: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便是人类开始用文字来记录语言。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除了被用来作为交流思想的媒介,人们也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不同语言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它受各民族独有的历史地理以及风土人情等因素所影响,同时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而又朗朗上口的话语。谚语内容包括极广,其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劳动实践经验以及生活常识等,同时也有表达价值观,自然观等的谚语。可谓类别繁多,不胜枚举。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来源于文化,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作为重要语言表现形式之一的谚语除了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更是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蕴含着该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就非常频繁。虽然中国的部分谚语随着汉字一起传入了日本,但是日本固有的谚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由于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两国谚语在相似之处又带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近几年来,研究谚语的论文与专著不胜枚举。然而,就目前的研究领域而言,单独研究本国谚语以及从文法以及语言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相比之下对于中日两国谚语进行对照分析的研究明显不足尤其是通过对中日谚语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加以研究中日动物观的先例更为少见。因此,为了减少由于两国动物观差异所导致的中日跨文化理解障碍,本论文以中日两国的动物相关谚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统计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与诠释,详细探究两国动物观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比较分析的同时,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角度对观念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说明。本论文的篇章结构具体如下:第1章:概括地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关于谚语以及动物观的反语的相关先行研究。第2章:系统介绍了中日谚语的起源以及分类。随后着重分析了中日两国同源以及非同源的谚语。第3章:分别以汉语的《中华谚语大辞典》《新华谚语词典》《中国谚语大全辞海版》以及日语的《新明解故事谚语辞典》《故事?俗信谚语大辞典》《岩波谚语辞典》作为调查资料,对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数量统计。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明确掌握了中国与日本的动物谚语的使用情况。日本倾向于使用鱼以及鸟等与自然亲近的动物谚语,而中国更加倾向于使用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与家畜有关的动物谚语。第4章:该章以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的动物谚语的统计结果为基础,通过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中日两国动物谚语使用状况的相似点以及不同点。同时,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对观念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说明。第5章:从两国关心度都较高的动物中,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动物。即“虫”、“狗”、“鱼”并以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所蕴含的文化特征,从而更具体地看出谚语中所包含的中日两国的动物观。第6章:总结概括全文内容,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反省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谚语 中日两国 动物观 中日对比研究 文化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106.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要旨6-10
- 第1章 序娭10-21
- 1.1 研究の目的と意,
本文编号:753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53393.html